50歲才做大腸癌篩檢? 有「這2特質」應提前到20歲!
近來藝人豬哥亮、名嘴汪笨湖相繼病逝,引發國人對大腸癌關注。目前國健署補助50至75歲的族羣,每2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但臺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副院長賴基銘認爲這樣「有點晚」,他建議政府將篩檢年齡提前5~10年,才能提高篩檢率,讓更多人在癌前病變時就把息肉、腺瘤處理掉,杜絕大腸癌的發生。
臺灣癌症基金會日前發佈一項針對2550名臺灣25至59歲上班族的調查,發現有147人有大腸瘜肉,爲大腸直腸癌的警訊,分析其職業,又以工程師、醫護人員、行銷企劃、營建人員等佔最多。而工作超時、睡眠不足,也成了癌前病變的隱憂。
賴基銘提到,雖然目前規定50歲以上才需做大腸癌篩檢,但若有家族病史、生活習慣不良或者長期做靜態工作者,都建議提前篩檢。具有家族病史者可分基因突變型與家族羣聚型,前者在臺灣佔比不到1%,後者則佔了3~10%,不過,由於臺灣基因檢測不普遍,只能靠提早篩檢發現病因。
賴基銘說,若家族病史明顯,且大腸瘜肉多達數十顆者,建議從20歲起就要每年篩檢;同樣具家族病史但大腸瘜肉少者,則可延後到30歲。另外,靜態工作者、少運動、好吃油炸、少蔬果等族羣,也建議要提前到40歲篩檢。目前自費做一次「人類免疫型大便潛血檢查」只要80元,若結果呈陽性,才需進一步做找醫生做大腸鏡檢查。
國健署推動50至75歲族羣大腸癌篩檢以來,已將初次確診期別從第3期降到第2期。賴基銘表示,目前大腸癌的篩檢率只有50%,建議政府能將篩檢年齡提前5~10年,將篩檢率提升到55~60%,也能讓更多患者在出現良性病變、息肉、腺瘤等癌前病變時及早處理,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