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女「總覺得自己有病」 檢查正常反而擔心到失眠 6點評估是否過度焦慮
40歲的許小姐近幾年頻繁請醫師幫她做各種健康檢查,每週都到醫院報到好幾次,即使檢查結果都沒有異常,但許小姐依舊非常擔心自己是「潛在疾病沒被檢查出來」。示意圖。圖/123RF
40歲的許小姐因爲「總覺得自己有病」,三不五時就往診所及醫院跑,做了各種檢查都沒有異常,卻覺得是沒被檢查出來,每週都到醫院好幾次。精神科醫師表示,許小姐甚至因此每天都睡不好覺,最後來到精神科掛號診斷後,才確診爲「罹病焦慮症」。
罹病焦慮症的患者,通常即便沒有明顯的身體症狀,也會確信自己生病了。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臨牀心理師楊宇祈表示,罹病焦慮症患者對於身體健康的擔憂相當過度,例如,醫師一旦告知血壓偏高,即使個案已有長期穩定控制血壓,卻仍強烈擔心自己會中風,更可能完全失去行動能力。
楊宇祈說,40歲的許小姐近幾年頻繁請醫師幫她做各種健康檢查,每週都到醫院報到好幾次,即使檢查結果都沒有異常,但許小姐依舊非常擔心自己是「潛在疾病沒被檢查出來」;疫情期間更是天天擔心自己確診,一咳嗽就快篩,但每次都是陰性,疫情趨緩、沒有身體不適感的日子,還是總覺得自己有病。甚至焦慮到睡不着覺,在朋友的建議下才到精神科就診,診斷後發現是「罹病焦慮症」。
要如何判斷是否過度焦慮,楊宇祈提供6項罹病焦慮症的評估:
楊宇祈說,患者通常在成年早期或中期發病,有時是面臨重大壓力,或是遇到一個嚴重但最終爲良性的健康危機;也有研究發現「童年曾嚴重受虐者」,成年後可能會發病。但其他精神疾病也有類似症狀,罹病焦慮症也可能有其他共病,建議民衆尋求心理醫師、正規醫療院所進行專業診斷。
楊宇祈表示,罹病焦慮症治療上除了透過藥物,同時也會搭配心理治療,認知行爲治療、放鬆訓練等等,以協助抒發感受、調整造成困擾的想法、調適情緒、學習壓力因應方法、放鬆身心等,並且漸進地處理個人潛在議題,若民衆平時感到焦慮,也可透過5方式進行放鬆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