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女節食陷暴食惡性循環 心理諮商重建飲食模式
35歲徐姓粉領上班族立志瘦身嚴格節食,甚至設下每天800大卡限制,雖然短期見效,但隨着工作壓力變大,卻開始出現深夜暴食問題,透過心理諮商,重建健康飲食模式。
嚴格的飲食控管,雖然讓徐姓女子的體重從60公斤降至45公斤,但半年前開始,工作壓力增加,讓她逐漸無法維持嚴格的飲食控制,甚至每到夜晚就會無法控制地大量進食,家中零食、泡麪到冰箱裡剩飯菜都不放過,暴食後的罪惡感,又讓她強迫自己在大吃後催吐,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開業心身診所醫師邱韻芝透過新聞稿提到,暴食症常與過度嚴格減重有關。過分關注卡路里攝取和體重數字,容易忽視身體發出飢餓訊號和心理需求。長期壓抑會出現反彈性暴食行爲,大吃特吃帶來短暫滿足感,但隨之而來的罪惡感,讓患者再次陷入嚴格控制飲食,形成惡性循環。
邱韻芝表示,改善暴食問題,不僅要關注飲食行爲的改變,更要重視心理健康的調適。當民衆發現有暴食傾向,建議尋求專業心理諮商協助,透過專業團隊引導,重建健康身心關係,同時可嘗試「規律進食」、「糖分控制」、「細嚼慢嚥」及「覺察動機」,走出暴食惡性循環。
邱韻芝說,「規律飲食」是控制暴食關鍵,建議每天固定用餐時間,可採用早午晚3餐加2次點心,維持穩定能量供應。不要因忙碌忽略正餐,當身體習慣固定進食節奏,可避免飢餓產生暴食衝動,更能幫助身體建立健康新陳代謝循環。
邱韻芝表示,「糖分控制」可從選擇全穀類食物取代精緻澱粉開始,增加蛋白質和健康脂肪的攝取,避免含糖飲料改喝白開水,選擇新鮮水果取代加工甜點;「培養細嚼慢嚥習慣」是每一口食物至少咀嚼20下、用餐時間建議維持20至30分鐘、注意觀察腹部飽足感的變化。
至於「覺察進食動機」,邱韻芝說,許多人的暴食行爲往往源於情緒壓力,而非生理需求,建議進食前先深呼吸覺察當下情緒狀態、記錄進食前後心情變化、尋找其他紓壓方式如運動聊天或冥想、學習區分生理性飢餓和情緒性飢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