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億,銀行系LP放大招了

最近銀行在一、二級市場都賺足了風頭。一邊是股價屢創新高,另一邊是在一級市場豪擲千金。

就在本週,中國銀行發佈消息稱,已經成功設立了目標總規模300億的科創母基金。

按照公開信息顯示,中銀證券擔任這支科創母基金的發起單位和管理人,聯合地方政府、產業龍頭分批分期設立。旨在響應國家號召,“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未來,將聚焦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技術等重點領域進行投資。

無獨有偶,本月工商銀行旗下機構工銀投資,發起設立了三支基金,總規模260億。而在之前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亦有相關動作。由此可見銀行系LP正在加速下場,愈發成爲難以忽視的重量級LP。

誰是中銀系LP的投資主力

中銀系設立300億科創母基金並不是一個“新”消息。

我查閱了線索,發現在2022年3月,中國銀行也對外宣佈,發起設立300億元規模的科創母基金。當時,中銀證券發佈公告,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了《關於中銀資本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與關聯方共同投資母基金的議案》,全資子公司中銀資本擬參與由中銀投資本發起設立的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母基金。

2022年9月,這支中銀系科創母基金宣佈落地蘇州,名爲“科技創新股權投資基金(蘇州)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據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LP包括中銀三星人壽保險、中銀資產、中銀資本、蘇州科融協同中心4家機構,募資目標規模50億。

不過,這支母基金是否就是本週公佈的同一支科創母基金,中國銀行未對外詳細說明。

另外,兩年前發佈的300億科創母基金,最初的管理人爲中銀投資本,中銀資產、中銀資本等中銀系機構參與了出資。而本週發佈的科創母基金管理人爲中銀證券。那麼,這些相近的名字——中銀投資本、中銀資產、中銀證券到底什麼關係?

我梳理後發現,中國銀行旗下涉及股權投資的主體,至少有四家子公司。分別是:中銀投資、中銀證券、中銀投資本、中銀資產。

先說中銀投資。

1984年12月,中國銀行在香港註冊成立的全資附屬機構“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是中國銀行旗下的專業投資管理公司,業務範圍覆蓋企業股權投資、基金投資與管理、不動產投資與管理、特殊機會投資等。

據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中銀投資作爲LP,出資過弘毅投資、中信資本、春華資本、紅杉中國、博裕資本、天圖投資、德弘資本等多家機構,累計投資了43支基金。

此外,還有61筆直投記錄。比如今年3月,中銀投資參與了智己汽車超過80億元的B輪融資。而在去年,中銀投資還出資了華晟新能源、海辰儲能、神馬尼龍等多家知名企業。如果再往前回溯,蜀海供應鏈、本源量子、毫末智行、蜂巢能源、曠視科技、京東科技、商湯科技等都有中銀投資的直投身影。

除了中銀投資外,成立於2002年的中銀證券,也有部分股權投資業務。而在本次公告的300億科創母基金中,管理人就是中銀證券。

中銀證券旗下子公司中銀國際投資、中銀資本,主要負責私募股權的投資。中銀國際投資公開投資事件39起,投資過圓心科技、芯馳科技、新氧等公司。中銀資本則在2021年投資了軒竹生物的B+輪融資,2021年投資了藥捷安康的D+輪融資。

第三個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主體,是中國銀行旗下“中銀投私募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即中銀投資本。

公開資料顯示,中銀投資本成立於2015年10月,是中國銀行全資持有的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累計管理規模約700億元人民幣。拿森汽車、蜂巢能源、紐迪瑞等公司均獲中銀投資本注資,而且其中蜂巢能源和紐迪瑞,都獲得過中銀投資、中銀投資本聯合投資。

第四個投資主體是中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中銀資產。這家機構是中國銀行在2017年設立的金融AIC。這家機構最新的消息是,在今年7月,中銀資產與中金私募等成立新興產業基金,出資額30億。計劃重點投向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等新興產業領域。

所以綜合來看,中銀系的四家機構中,中銀投資的投資歷史最長、投資力度最大,而其他三家機構則處於快速發展期。

銀行系LP入局:漸進改革、逐步放開

當然銀行系LP不止中國銀行一家。國內商業銀行都加快了在私募股權投資領域的佈局。

就以本月出手多次的工商銀行爲例。

前兩週,工行系旗下機構工銀投資一口氣設立了三支基金:包括綠工融金投綠能股權投資合夥企業,出資額75億;北京國能工融強鏈股權投資基金,出資額150億;新疆工融雙碳股權投資基金,出資額35.01億;三支基金共計260億。

而在最近一年,工行系機構聯手錫創投設立了100億元的無錫市錫創工融股權投資基金,聯合中國電子旗下公司發起100億的投資基金、聯合長江產業集團設立了50億的產業投資基金……不僅與地方投資平臺、央企強強聯手,而且從基金規模看,都堪稱大手筆。

另據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工銀投資對外投資了24支基金,直投累計出手181次,投資了175家公司。足見工銀系在在股權投資市場的影響力。

當然,今年最重磅的銀行系資本的動作,莫過於國家三基金三期的成立。在這支註冊資本高達3440億的基金中,國有六大行共計出資了1140億元,佔比約三分之一。

所以銀行系LP響應國家號召,“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並非一句空話。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銀行系LP投身股權投資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根據1995年的《商業銀行法》第四十三條的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再加上2000年前後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剛剛起步,投資標的與銀行需求不匹配。因此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銀行很少參與股權投資。

不過到2008年後,隨着創業板開閘,“全民PE”浪潮的興起,銀行涉足股權投資的跡象越來越明顯。

比如2009年8月,國家開發銀行設立全資子公司國開金融,主要從事私募股權基金、直接投資、投資諮詢和財務顧問等業務。當然國開行並非商業銀行,而是政策性銀行,它參與設立的中國-瑞士合作基金、中國-比利時投資基金等,均有政策導向的意味。

當時商業銀行爲了能在股權投資上分一杯羹,紛紛選擇在香港設立子公司,然後再迂迴進入內地一級市場。比如開先河的建設銀行,就在香港設立建銀控股然後返回境內開展投資業務。

建銀控股在當時還有一波股權投資的小高潮,據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2010年建銀控股出手22次,對中航特裝、微商銀行、樂仁堂、萬達商業等公司進行了投資。無獨有偶,當年中銀投資也有7筆投資,形成了一個投資“波峰”,這無疑代表了商業銀行第一次密集進入一級市場。

當然這一時期的投資很快隨着2012年下半年IPO暫停的影響而告一段落。而真正改變商業銀行在一級市場佈局的節點,則要等到2016年。

2016年,銀監會、科技部、央行聯合發佈《關於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創新力度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的指導意見》,開始推進商業銀行進入私募股權行業。

也在同一年,我國發布《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支持銀行成立“債轉股實施機構”。隨後,工行、建行、農行、中行、交行五家國有商業銀行成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簡稱金融AIC(比如上文提到的中銀資產)。

剛開始金融AIC主要是爲了化解金融風險,解決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和企業槓桿率較高的問題,業務範圍主要是以債轉股爲目的股權投資業務。而隨着市場不斷髮展,金融AIC開始向更廣闊的股權投資領域延伸。

特別是2020年後,隨着《中國銀保監會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銀行業保險業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出臺,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的大門進一步敞開。

而到了今年,在上半年發佈的“創投十七條”裡,第六條就旗幟鮮明地提出“擴大金融AIC直接股權投資試點範圍。”這無疑向銀行系LP入局一級市場發出了更明確的信號。

所以從歷史的維度看,銀行系LP進入股權投資領域,是一個長期摸索、逐步放開、漸進改革的過程。而隨着改革步伐加快,“師出有名”的銀行系LP無疑將在未來有更多動作。

參考資料:

1.圖解金融,一文讀懂全部金融AMC與金融AIC、地方AMC和外資AMC

2.機構投資者評論,五大“銀行系AIC”股權投資板塊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