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終盤點|本田日產合併、大衆“內部瘦身” 全球車市掀裁員、關廠狂潮
財聯社12月24日訊(記者 劉陽)裁員、降薪、關廠……消費疲軟需求下滑及電動化轉型壓力下,2024年的全球汽車業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僅臨近年末的數月內,全球已有近10家汽車行業企業正經歷裁員陣痛,或已作出相應決定,累計裁員總數超5萬人。
12月23日,本田汽車和日產汽車共同宣佈,雙方已就合併事宜簽署諒解備忘錄,將正式開啓合併談判。據悉,二者將以共同出資成立一家控股公司、雙方均作爲該控股公司子公司的方式進行合併。根據計劃,雙方將於2025年6月達成最終協議。
“交易旨在讓雙方共享情報和資源,實現規模經濟和協同效應,同時保護兩個品牌。”本田首席執行官三部敏宏(Mibe Toshihiro)表示,業務整合將給兩家公司帶來“在當前合作框架下不可能實現的優勢”。
讓本田、日產作出合併決定的原因之一是雙方共同面臨的業績下滑的現實。2024財年半年報顯示,日產當期淨利潤僅192億日元,同比下滑94%。由此,日產於11月作出裁員9000人的決定,並計劃將全球產能削減五分之一。日產汽車社長內田誠稱,“市場環境極爲嚴峻,我們的核心車型銷量未達到預期。”
與日系兩大品牌通過合併以實現協同效應達到降本目的的動作不同,大衆汽車集團正試圖通過“內部瘦身”的方式,實現這一目標。
當地時間12月21日,大衆發表聲明,公司從現在起到2030年將德國工廠“以社會能接受的方式”削減3.5萬多名員工,佔其員工總數的29%,並減少在德國的產能,同時避免關閉工廠。
“通過此次裁員,公司有望到2030年每年節省15億歐元勞動力成本。”大衆汽車方面表示,根據集體工資協議,集團員工未來四年的工資將不會上漲,部分獎金也將被取消或減少,並削減大衆汽車10家德國工廠中若干家的產能,產能降幅將超過70萬輛。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公佈的數據顯示,受法國和意大利汽車銷量大幅下滑以及德國汽車銷量增長停滯的影響,歐盟、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和英國市場的11月新車註冊量同比下降2%,至約106萬輛。在歐盟市場,純電動汽車(BEV)的銷量11月下降9.5%,這主要是由於法國和德國市場的下滑所導致。
“若歐洲傳統車企無法迅速轉型以適應新興市場和政策的變化,其市場份額可能將被進一步蠶食。”德國汽車行業分析師預測,未來五年內,歐洲汽車行業可能還要裁掉10萬人以上。“這不僅僅是企業效益的問題,更是整個行業轉型升級的陣痛。”
大衆汽車的困境是整個歐洲汽車產業面臨重大轉型陣痛的縮影。11月初,奧迪宣佈裁撤15%的非生產崗位,僅德國本土便因此減少約4500個工作崗位。此前,奧迪已宣佈計劃關閉布魯塞爾的一家工廠並裁減3000個工作崗位。隨後,福特汽車宣佈至2027年底前在歐洲裁員4000人,其中大部分爲在德國的崗位。
此外,全球第四大車企Stellantis集團此前曾宣佈,從2025年1月5日開始,西班牙托萊多工廠將從兩班制改爲一班制,1100名員工面臨無限期待崗。通用汽車則於今年8月作出了在全球範圍內超過1000名員工的裁員計劃。
不僅是主機廠,危機同樣在供應鏈蔓延。11月,全球最大汽車零部件企業德國博世宣佈了最新一輪裁員計劃,計劃在其軟件、電子元件和轉向系統部門裁減5500個職位,其中一半以上的裁員發生在德國,這是這家德國汽車零部件企業今年以來的第三次裁員計劃,今年1月和2月,該公司已裁員4700人。全球排名第二的採埃孚計劃到2028年在全球裁員1.1萬至1.4萬人;全球排名第八的大陸集團將在全球裁員7150人,其中歐洲約3000人;而排名全球第九的佛瑞亞表示,到2028年,該公司將在歐洲裁員1萬多人,佔其員工總數的13%。
“汽車行業的裁員潮不僅僅是個別公司面臨困境的反映,而是全球汽車產業在結構性轉型中的必然產物。”在業內人士看來, 一方面,傳統燃油車市場的持續萎縮加劇了企業的盈利壓力;另一方面,電動車轉型雖被視爲未來發展方向,但高額的研發投入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許多企業難以迅速實現盈利。同時,全球供應鏈問題和原材料價格的波動也使車企成本居高不下。“電動化和智能化的雙重壓力,迫使車企和零部件廠商必須進行結構性調整,裁員成爲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的直接手段。2024年許僅是開端,未來行業洗牌將會更加慘烈。”
(財聯社記者 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