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離世名人╱向他們說聲再見 追悼英女王、戈巴契夫、比利等16位名人
伊麗莎白二世。圖/美聯社
伊麗莎白二世 96歲/英女王 史上在位最久女君主
英國前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9月8日駕崩,享耆壽96歲。她1953年加冕至今在位70年,成爲英國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全球史上視事時間最長的女性君主及女性國家元首,畢生服務公衆,鞠躬盡瘁。
伊麗莎白年輕時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恐懼與艱苦、歐洲戰後復甦、美蘇冷戰局面,見證英國近百年的內政沿革與國際地位變化、殖民地獨立建國等。隨着伊麗莎白年事增長,她飽受王室動盪煎熬,目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
伊麗莎白在位期間經歷15位英國首相,也是15個「大英國協王國」的君主,堪稱英國皇室、政治與大英國協王國團結的精神象徵。此外,她協助英國王室隨着社會變遷邁向現代化,任內歷經多場王室婚禮、新成員誕生和王室成員醜聞,成爲英國近百年動盪期間,堅如磐石的穩定力量。
伊麗莎白代表地位崇高的英國王室,但她並非不食人間煙火,她在二戰期間修過卡車,樂於學習新知並接觸新科技,1976年親自寄出第一封電郵,2014年首度在推特推文,2019年發佈首篇Instagram貼文。
平易近人的伊麗莎白獲得民衆愛戴與高度支持,儘管在位期間經歷多次王室紛爭,總能以安定力量帶領王室度過難關。
戈巴契夫 91歲/蘇聯末代領導人 評價兩極
戈巴契夫。圖/路透
蘇聯末代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久病纏身,8月30日辭世,享耆壽91歲。他執政期間推動開放與改革力圖復興,最終導致蘇聯解體與冷戰終結,西方世界奉他爲「可以打交道的改革者」,蘇聯共產國家則視他爲「民族罪人」。
戈巴契夫1931年生於俄羅斯南部的小村莊,祖輩世代務農,他1952年加入共產黨,1955年取得莫斯科大學法律學位,1985年時任蘇聯領導人布里茲涅夫(Leonid Brezhnev)逝世,54歲的戈巴契夫成爲蘇聯共產黨總書記。
戈巴契夫上臺後着手引進有限的政治和經濟自由,藉以振興蘇聯經濟和政治系統,主張開放和重建,並以不流血的方式帶領俄國人從羊羣成爲公民。
但他的改革在建制派看來走得太快,激進改革派則批評走得太慢,最終戈巴契夫無力控制國內通膨和經濟失控,改革宣告失敗,東歐國家先後獨立,蘇聯解體。
戈巴契夫與美國時任總統雷根被視爲終結冷戰推手,自1986年起攜手削減美蘇持有的長程飛彈,並達成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約定縮減雙方持有的核彈頭數量,結束軍備競賽和冷戰;戈巴契夫199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球王比利 82歲/巴西足球傳奇 世足賽3度奪冠
球王比利。圖/美聯社
唯一一位三度贏得世界盃足球賽冠軍、被封爲「球王」(O Rei)的巴西足球傳奇人物比利(Pelé,又譯貝利),12月29日在巴西醫院去世,享年82歲。比利逝世讓整個足球世界,尤其是培養和崇拜他的巴西陷入哀傷,因爲它們永遠失去了「國寶」。
比利憑着足球場上的超凡表現,讓巴西在國際足壇取得一席之地,堪稱巴西的全球大使,名氣甚至超越美國總統。比利獲得多位美國總統接見,每一次訪問都更加鞏固比利身爲全球足球天王的地位,也證明比利是巴西在國際舞臺的最佳代言人。
17歲那年,比利以神童之姿在1958年世界盃爲巴西奪冠以來,比利一直是巴西的驕傲,巴西與比利的形象也被畫上等號。戰後時期,巴西設法在國際社會爭取表現的同時,比利大放異彩,象徵巴西即將出人頭地。
巴西接下來在1962年、1970年世界盃贏得冠軍,比利名氣如日中天,巴西在這段期間遇上經濟成長,誕生於巴西的新派爵士樂「巴薩諾瓦」(Bossa Nova)掀起全球流行風潮。巴西人的自信心終於氣勢如虹,比利則被冠上「球王」封號,直到人生落幕。
張北海 86歲╱俠隱作家 寫透老北京與紐約
張北海。圖/取材自微博
被譽爲寫透消逝北京與紐約風華的作家張北海,8月17日在紐約家中過世,享壽86歲。
張北海1936年生於北京,長在臺北,工讀洛杉磯,任職聯合國,退隱紐約,著作隨緣。張北海在聯合國任職期間,爲許多重要報刊寫紐約和美國,他的文字幾乎是當年初抵達紐約的華人最重要的文化指南。
臺灣演員、編劇和導演張艾嘉是張北海的姪女,張艾嘉表示,「他沒有太多痛苦,安靜離世」,她有幸在他離世前告訴他:「好好休息吧,我們都很愛你。」
張北海的長篇小說「俠隱」2018年由中國導演姜文改編、執導爲電影「邪不壓正」,描述習武青年因目睹師兄勾結日本特務犯下滅門血案,逃過一劫的他留美習醫,直到抗戰前一年返國了結這場恩怨。
奧莉薇亞紐頓強 73歲╱「火爆浪子」女主角 影歌巨星
歌壇巨星奧莉薇亞紐頓強(Olivia Newton-John)。圖/美聯社
1970、80年代紅極一時的歌壇巨星奧莉薇亞紐頓強(Olivia Newton-John),8月8日於南加州的自家農場中去世,享壽73歲。
奧莉薇亞紐頓強的演藝生涯從歌手發跡,1978年與好萊塢影星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擔綱主演「火爆浪子」(Grease)紅遍全球,成爲好萊塢女星代表。她曾獲葛萊美獎,稱霸流行音樂、鄉村音樂、當代音樂和舞曲排行榜,經典歌曲包括「Physical」和「You're the One That I Want」等。
「火爆浪子」之後,奧莉薇亞紐頓強的演藝生涯未能再創高峰,她與首任丈夫、演員暨舞蹈家馬特拉坦齊(Matt Lattanzi)1980年主演「仙納杜的狂熱」(Xanadu),但票房不佳。
奧莉薇亞紐頓強1986年生女後暫別演藝圈三年,1992年在她44歲時首次被診斷出罹患乳癌;她罹癌後,致力公益與人道工作,創辦「紐頓強癌症與福祉中心」提倡醫用大麻,並擔任聯合國環境署(UNEP)親善大使。
三宅一生 84歲╱日時尚設計師「一生褶」經典
三宅一生。圖/取材自推特
「一塊布,就是我的起點。」國際知名的日本時尚設計師三宅一生(Issey Miyake)8月5日癌逝,享壽84歲。三宅1938年生於日本廣島,是親身經歷過原爆煉獄的「被爆倖存者」。
1960年代,三宅從東京轉入巴黎和紐約從事設計工作,以脫胎自傳統日式簡約美學又前衛大膽的嶄新設計,在20世紀中後期一躍成爲國際知名的時尚設計師。
他的作品遍及各類服裝與包件,以「一塊布」精神和「一生褶」的時尚「皺」學,奠定設計哲學大師地位。他一手打造日本規模最大的流行品牌,大膽皺摺設計和蘋果公司(Apple)已故執行長喬布斯(Steve Jobs)的黑色套頭衫是最富盛名的作品。
安倍晉三 67歲╱最長政權日相 推動安倍經濟學
安倍晉三。圖/路透
日本近代史在位時間最久的首相安倍晉三7月8日在奈良市街頭輔選演說時,遭槍手持改造槍枝伏擊身亡,終年67歲,留下戰後日本政治史上最無言的結局。
安倍的祖父安倍寬曾爲國會議員、父親安倍晉太郎則是歷任內閣官房長官與外務大臣,母親是前首相岸信介的獨生女岸洋子;安倍的外叔公是前首相佐藤榮作,他的親弟岸信夫現爲防衛大臣,安倍一族家世顯赫。
在這樣的政治世家成長,安倍自然踏入政壇,他克紹箕裘進入外務省擔任秘書官,1993年、39歲時選上衆議員。2006年,52歲的安倍當選自民黨總裁,成爲日本史上首位戰後出生的最年輕首相。安倍數度擔任首相,任期總長3188天,創下日本戰後政壇最長政權紀錄。
他任內以挽救經濟的「安倍經濟學」、「觀光立國」等政策聞名,同時積極推動日本修憲,期望促成自衛隊國家武力正常化,卻始終未成功。
安倍任內屢爆爭議,如森友學園、加計學園弊案、財務省文書竄改事件、東京最高檢檢事長事件等,案件幾乎都與他有關,但始終無法動搖他的政治地位。
歐布萊特 85歲╱美首位女國務卿 冷戰後要角
歐布萊特。圖/路透
從難民之子到美國史上首位女性國務卿,馬德琳·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3月23日不敵癌症病逝,享壽85歲。
歐布萊特年幼時曾爲納粹難民,接着逃離蘇聯主宰的東歐,抵美后經過一番努力成爲首位女性國務卿,她是許多國會議員和女性的良師益友,
歐布萊特爲前總統柯林頓政府要員,被視爲是冷戰後協助主導西方外交政策的關鍵人物。她離開政府後仍筆耕不輟,俄烏戰爭爆發前夕投書「紐約時報」,警告俄羅斯總統普亭別犯下歷史性錯誤。
歐布萊特自2001年卸下公職後創立諮詢顧問公司「歐布萊特石橋集團」,去世前持續擔任華府「國際事務民主研究所」(National Democrati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主席,並在喬治城大學任教。她也是一位多產作家,著作包括2003年回憶錄「國務卿女士」(Madam Secretary)等。
峰田良雄 90歲╱美史上首位亞裔部長
峰田良雄。圖/美聯社
日裔政治家峰田良雄(Norman Mineta)5月3日心臟病逝世,享年90歲。
峰田是民主黨成員,他在政治生涯早期,打破族裔障礙當選聖荷西市長,他後來成爲美國首位進入聯邦內閣的亞裔衆議員。
他在民主黨總統柯林頓擔任商務部長,並在共和黨總統布希(George W. Bush)主政時擔任運輸部長,並獲布希授予國家最高平民榮譽「總統自由勳章」。
峰田在布希任內擔任運輸部長,讓他成爲當年聯邦政府職位最高的亞裔人士,並在2001年九一一恐攻後,下令所有商業航班停飛。
比爾羅素 88歲╱NBA傳奇球星 11枚總冠軍戒
比爾羅素。圖/美聯社
擁有美國職籃(NBA)史上最多枚總冠軍戒指的傳奇球星比爾羅素(Bill Russell)7月31日在華盛頓去世,享年88歲。
羅素是美國體育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球員之一,其防守天賦徹底改變了籃球這項運動的打法,11枚總冠軍戒指也奠定了他的歷史地位。
羅素曾就讀於加州奧克蘭(屋侖)的McClymonds高中,隨後進入舊金山大學男籃,爲該校奪得校史上僅有的兩屆國家大學體育協會(NCAA)總冠軍。
在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橫空出世前,羅素被視爲NBA最偉大球員,他在球場上獲得的成就,以及場下爲少數族裔平權所做出的努力,超越人們對運動員的定義。
羅素不僅曾與民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共同遊行,2011年還獲得歐巴馬總統授予自由勳章,這是美國最高的平民榮譽。
2017年,NBA聯盟授予比爾羅素終身成就獎。
薛尼鮑迪 94歲╱首位非裔奧斯卡影帝
薛尼鮑迪。圖/路透
全球首位非裔奧斯卡影帝薛尼鮑迪(Sidney Poitier)1月6日在洛杉磯家中過世,享耆壽94歲。
薛尼鮑迪在1964年以「原野百合花」(Lilies of the Field)奪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他扮演的角色既有尊嚴又有智慧,改寫非裔昔日總是扮演僕役或咧嘴大笑藝人的銀幕刻板形象。
1968年,他在美國10大票房影星的票選中榮登冠軍,是史上首位在該排名中得到第一名的非裔演員。他所掛頭牌主演的「惡夜追緝令」,獲選爲奧斯卡最佳影片,也爲非裔在好萊塢影壇樹立新的里程碑。
卸下明星光環的薛尼鮑迪,曾任巴哈馬駐日大使,2009年榮獲歐巴馬頒發自由勳章。
伯納蕭 82歲╱美國非裔電視新聞記者先驅
柏納蕭。圖/美聯社
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當家非裔主播伯納蕭(Bernard Shaw)9月7日在華盛頓一家醫院,因爲與新冠肺炎無關的肺炎病逝,享壽82歲。
伯納蕭生於芝加哥,曾在陸戰隊服役四年,駐紮夏威夷期間曾向電視新聞傳奇人物克朗凱(Walter Cronkite)請益成爲記者的方法。退伍後,伯納蕭在芝加哥擔任電臺記者,採訪金恩博士;他之後到「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擔任政治記者,協助播報「水門案」醜聞。
伯納蕭生前擔任CNN主播長達20年,CNN於1980年6月1日開臺時,他就在CNN服務,直到20多年後於2001年2月28日退休,堪稱美國非裔電視新聞記者的先驅。
伯納蕭傳奇的職業生涯中報導過無數重大事件,包括1989年中國天安門事件、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其中1991年巴格達籠罩在飛彈底下之際,伯納蕭以沉着冷靜的態度在現場播報第一次波灣戰爭開打,令觀衆印象深刻。
卡特 68歲╱前國防部長 對抗IS戰爭
卡特。圖/美聯社
曾在歐巴馬政府時期擔任國防部長的卡特(Ash Carter)10月24日因心臟病過世,享壽68歲。
卡特任內面臨對抗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的戰事,他曾說要讓IS在伊拉克與敘利亞「永久戰敗」。
他2015年下令開放女性參與國防部所有軍事角色,包括戰役任務,推翻海軍陸戰隊不準女性擔任某些職位的規定。隔年,卡特宣佈解除跨性別人士不得從軍服役的禁令。
卡特任內曾公開警告中國,不可妄想將「南海軍事化」,「侵略」南海之舉將「自負後果」。針對中國的南海作爲,美國「毋庸置疑」將採取應對,包括加強亞太部署、增加演訓、強化潛艦及水下無人載具,以維護全球海事安全。
伍鄭鏡宇 106歲╱知名餐廳「伍夫人花園」創辦人
伍鄭鏡宇。圖/取自聖塔蒙尼卡歷史博物館Santa Monica History Museum臉書
南加州知名餐廳「伍夫人花園」創辦伍鄭鏡宇(Sylvia Cheng,人稱Madame Wu)9月19日過世,她位於洛杉磯西區的餐廳「伍夫人花園」(Madame Wu's Garden)長達40年來常有好萊塢巨星光顧,曾招待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等知名影星。
在那個以左宗棠雞爲正宗中餐的時代,該店的菜單顯得前衛許多,而伍夫人總是穿梭在桌與桌間,或與廚師一起,有時拿起電話接聽外賣。全盛時期,伍夫人的花園是Wilshire大道上一座熱鬧非凡的燈塔,裡面衆星雲集。
隨着城市口味變化,伍夫人於1998年結束餐廳,希望有更多時間陪伴孫子孫女,但後來她後悔這個決定,遂於當時新開一家「伍夫人的亞洲小館與壽司」(Madame Wu's Asian Bistro & Sushi)。雖然該餐廳很快歇業,但貴客對伍夫人的感情長存。2014年,她的老客人替她舉辦百歲生日宴,賓客雲集。
哈契 88歲╱猶他州聯邦參議員 保守派大將
被譽爲曾是參院最有影響力的參議員哈契,23日去世,終年88歲。圖/美聯社
退休的共和黨籍猶他州聯邦參議員哈契(Orrin G. Hatch)4月23日逝世,未公佈死因。
他生前服務猶他州40多年,在大多數社會、經濟命題堅定捍衛保守派價值,並在幹細胞研究、造福身障人士、擴大兒童健保等方面與民主黨合作,兩黨都有盟友。
哈契捍衛共和黨諸多主張,如限制墮胎;此外,他不遺餘力打造目前的聯邦最高法院,例如大法官湯瑪斯(Clarence Thomas)在參院同意聽證過程中傳出性騷擾指控,哈契大力保駕護航。
哈契後來成爲前總統川普的盟友,當時共和黨在參院還是多數,他用參院財政委員會主席的權力,大舉翻修國家稅法,立法成功而送川普簽字。爲表感恩,川普幫忙哈契解決共和黨在猶他州的許多問題,包括大幅縮小兩處前任總統已通過的國家紀念碑,招致批評。
蒙坦耶 89歲╱發現愛滋病毒獲諾貝爾獎
蒙坦耶。圖/美聯社
法國科學家蒙坦耶(Luc Montagnier)2月8日逝世,享壽89歲。他與同事共同發現愛滋病毒而榮獲諾貝爾醫學獎,近年則強烈反對新冠病毒(COVID-19)疫苗。
蒙坦耶與他的同事法蘭索娃絲‧巴爾-西諾希(Francoise Barre-Sinoussi)是200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共同得主,表彰兩人「共同發現導致愛滋病(AIDS)的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
不過,蒙坦耶晚年卻在科學界逐漸被邊緣化,因爲他的立場被認爲愈來愈詭異,尤其是在反對疫苗方面。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蒙坦耶宣稱新冠病毒是實驗室製造的,後來會出現變異株也是因爲新冠疫苗的緣故。蒙坦耶反對接種新冠疫苗的立場獲得民衆廣泛關注,卻未獲科學界人士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