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飲食習慣很要命 重症醫:心血管疾病風險增13%

研究發現,常吃外賣食物者,其體內塑膠微粒較少吃者來得高。(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外賣文化興起,塑膠餐盒成爲現代人生活一部分。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表示,研究發現,每週叫外賣5次以上者,其糞便中塑膠微粒是少吃外食者的3.5倍,長期接觸塑膠容器者,心血疾病風險增加13%,還可能提高罹癌風險,建議少用一次性塑膠餐盒,改用玻璃、不鏽鋼、陶瓷容器,若一定得用,選擇PP(聚丙烯)5號塑膠,相對較不易釋放塑膠微粒。

黃軒在臉書粉專PO文指出,塑膠容器不僅製造大量塑膠垃圾,還可能將塑膠微粒帶入我們的飲食中,對健康構成潛在威脅,研究發現,每週叫1至2次外賣的人,體內平均會累積約170到638種塑膠微粒。

黃軒指出,研究並追蹤了約2000名受試者,發現每週叫外賣5次以上者,糞便中PET塑膠微粒含量是少用者的3.5倍;使用塑膠容器盛裝熱食,會使其塑膠代謝產物,尿液中的雙酚A濃度上升2到4倍。

黃軒指出,在人類數據中,高頻率接觸這些塑料容器,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13%。動物實驗顯示,長期接觸這些塑膠容器,會改變腸道菌羣,引發身體發炎和氧化反應,導致心肌損傷和心血管疾病。

黃軒指出,市售外賣餐盒多采用聚丙烯(PP)或聚苯乙烯(PS)材質,當接觸高溫食物(超過70°C)時,表面結構會發生變化,實驗顯示,盛裝熱湯或油炸食品15分鐘後,單個餐盒可釋放超過250億個奈米級塑膠微粒,這些微粒的直徑小於人類頭髮的70分之1,能輕易穿透生物屏障。

黃軒指出,外賣文化雖然方便,但塑膠微粒所造成的健康風險不容忽視,長期攝入可能影響腸道、代謝、內分泌,甚至提高癌症風險,建議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餐盒,改用玻璃、不鏽鋼、陶瓷容器,若不得不用,選擇PP(聚丙烯)5號塑膠,會相對較耐熱,較不易釋放塑膠微粒,並多選擇自煮或紙餐盒,以減少吃進塑膠微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