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編、右編不一樣?2個碗看汙染 稻香給答案

楊芳宜讓學生分別以稻草和回收塑膠袋編織成可讓人坐進去的大碗。她說,坐進這兩個大碗,會讓人思考我們跟環境的關係。記者鍾聖雄/攝影

二○一七年以來,「廢青不廢」陸續與關注海洋生態的黑潮基金會合作,呼籲人們重視海洋塑膠廢棄物問題,也獲邀參加二○一九年亞太社企高峰會,藉由開辦塑膠編織工作坊方式,讓民衆從做中學,理解循環經濟議題。今年三月起,廢青不廢再與關渡自然公園、關渡國中合作,與年輕學子共同探討水資源與糧食污染議題。

幾名關渡國中學生放棄午休,在閒置的禮堂中找了一席空地,認真地編起手中的塑膠繩與稻梗。男孩們多半安靜而生疏地盯着手中的塑膠繩,一板一眼地慢慢穿繩引線;女孩們則邊聊八卦邊把玩手上的半成品。他們都是這次廢青不廢與關渡自然公園合作「生生行動」的成員。問他們喜不喜歡編織,無一遲疑給了肯定答案。

「生生行動」爲關渡自然公園在二○一八年發起的計劃,目的是帶領民衆認識淡水河與關渡溼地。今年該計劃除帶領學生到溼地撿垃圾,還特地在公園內闢了一塊地讓學生種稻,以務農方式認識自然環境。楊芳宜所帶領的「交換碗」則是生生行動的子項目,分別讓學生收集「塑膠垃圾」和「稻梗」作材料,並教導他們將兩種素材分別編織成兩個大碗,過程中就能感受自然與人造垃圾的衝突。

楊芳宜說,她長期編塑膠袋,過程會將手弄得很髒,感受很不愉快,後來有次她編稻草,發現過程可以聞到稻香,身心愉快,於是想到讓學生體驗垃圾與稻草的編織感受。等兩個大碗都編好後,稻草碗上會擺上學生們在溼地收集來的垃圾;相反地,垃圾碗上,則會擺上學生親種的稻米。楊芳宜解釋,稻草碗裝垃圾,象徵自然受到污染,而塑膠碗裝食物,則隱含食品污染議題。

「唸書時最討厭老師一直講,我們硬去吸收。這次讓大家實際去撿垃圾,他們編(垃圾)的過程久了手會髒,自然碗卻編久有香氣出來,感受就不一樣。藉由這過程,讓他們成爲可以表達意見的創作者。」楊芳宜說:「這過程也很長期,就像我們做永續推廣一樣。」

目前該編織行動還在持續中,關渡自然公園則預定在十一月初發表學生種稻、編織的混合作品,有興趣的民衆可前往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