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嚴新規將至 微短劇集體擠水分

“上線8天,流水破億。”2023年8月,小程序短劇《無雙》成爲現象級爆款,也成爲微短劇最具代表性的“造富神話”之一。時隔9個月,談及當時鋪天蓋地的造富傳聞,《無雙》製作方西安豐行文化創始人李濤仍略顯激動,“就是這種誇大的傳言,既影響了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也誤導了很多投資人”。對北京商報記者回憶起這番情景的時候,距離微短劇“備案新規”提到的“6月1日起,未經審覈且備案的微短劇不得上網傳播”還有三天。李濤感慨,目前微短劇市場已經呈現出過飽和狀態,審覈備案一定是行業向正規、綠色、健康發展的關鍵信號。

“持證上崗”

微短劇“最嚴新規”之下,平臺也相繼出手,連日來,抖音、快手、微信紛紛公佈微短劇備案細則。以微信平臺爲例,其中提到,從5月27日起,製作成本低於30萬元的微短劇需提交成本配置比例報告,經審覈後獲得備案號。已通過審查的劇如需變更,需符合規定或提交申請。

今年4月,一份《關於微短劇備案最新工作提示》(以下簡稱“備案提示”)的新規流傳網絡,引發微短劇行業“地震”。內容顯示,按照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最新通知,各平臺要將目前未經備案上線播出的微短劇劇目相關信息,於2024年5月31日前報所屬地省級廣電主管部門備案。從2024年6月1日起,未經審覈且備案的微短劇不得上網傳播。

具體而言,不同微短劇按總投資額度被分爲三類,採取分類分層審覈:投資額度在100萬元以上的“重點微短劇”歸廣電總局管理,30萬—100萬元之間的“普通微短劇”歸省級廣電部門管理,30萬元以下的“其他微短劇”歸平臺管理。

雖然這一消息未被官方確認,但從地方進展來看,基本屬實。比如廣西廣播電視局曾在《注意!廣西網絡微短劇備案管理工作有調整》一文中詳細介紹了重點微短劇、普通微短劇和其他微短劇申報備案的具體情況,不同類別微短劇對應不同格式的備案號。

聚焦在30萬元以下的“其他微短劇”類別,微信、抖音、快手的動作,也可以看做是這一新規的“續作”。“國家下發政策之後,海南跟進相對較早,其他地方略晚一些,我們也正處於不斷熟悉和學習新規的過程中”,一位微短劇頭部企業相關負責人稱,目前其業務部門正在加緊推進落實備案情況。

李濤認爲,備案更多是平臺方需要負起的責任,豐行文化更多聚焦在微短劇的製作方面,有相應的第三方合作伙伴輔助他們完成在平臺上的備案工作。

以微短劇賽道頭部企業之一的九州文化爲例,其官網展示的微短劇超過150部,其中3部劇集無法打開,《愛上來自星星的你》可以打開但未顯示備案號,其他均已顯示備案號。對於公司項目的備案情況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嘗試聯繫九州文化,但截至發稿對方未通過驗證。

李濤則提到,新規意味着未來內容可以實現前置備案,間接規避了播出平臺方在內容上可能出現的“因噎廢食”,因此能進一步擴大拍攝題材範圍,有助於做正經內容的團隊更加健康向上地發展。

從草莽到有序

憑藉着跌宕的情節、高頻的反轉、密集的爽點,2023年,塑造了諸多造富神話的微短劇異軍突起,成爲最大的行業黑馬。《2023—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微短劇市場規模已達到373.9億元,2024年有望突破500億元,2027年將突破1000億元。

不過狂奔的微短劇也不可避免地經歷野蠻生長階段。例如2023年底,因爲渲染極端復仇等情況,微短劇《黑蓮花上位手冊》就曾被全網下架。

而在消費模式上,微短劇也屢屢成爲重災區。一位消費者向北京商報記者反映,一個影視小程序的會員充值頁面顯示,價值298元最高規格的“終身會員”,可以永久免費看全部新片,但消費後有些劇集卻無法觀看。

一番查找後該消費者發現,協議中一條消息顯示,“期限性充值僅可觀看開通當日之前的劇集,開通之後新上架劇集不屬於觀看範圍。如需觀看新增劇集,可以使用金幣進行解鎖”。

對於微短劇亂象,監管已多次出手。去年底的數據顯示,自2022年以來,廣電總局持續開展網絡微短劇治理工作,針對部分內容呈現低俗同質化的問題,下線了兩萬多部微短劇,有效淨化了行業生態。

近期,針對微短劇收費存在費用高、不透明、誘導付費、維權困難等問題,廣電總局有關部門也啓動專項治理,進一步加強規範管理。比如組織頭部小程序主體和分發平臺,全面排查當前尚未解決的用戶退費申請,應退盡退、逐一解決等。

“草莽階段,大家爭相涌入,勢必會出現泥沙俱下的情況。國家引導、市場要求以及用戶對精品內容的追求等,也一定會倒逼整個行業迭代升級”,上述微短劇頭部企業相關負責人如此說道。

造富神話去泡沫

監管的頻頻出手,也是微短劇行業去泡沫、滅虛火的印證。

“微短劇2021年出現,2022年進入高速發展,2023年爆發,但2024年,從同行間的交流來看,我們普遍認爲目前市場已經呈現出供過於求的過飽和狀態,如果按照目前情況發展,一些沒有作出成績的平臺方以及製作方今年可能被‘洗牌’”,李濤說,一些中腰部以下的平臺公司已經出現了類似的苗頭,比如經營出現困難。

造富的神話可能是這股行業虛火最直接的來源。“所有人都在炒‘《無雙》8天1個億’,但這就像是中彩票,到現在行業每個月要上線1000部左右的短劇,發展三年也就只出現過一部《無雙》”,感慨的最後,李濤說,“都說我掙了一個億,如果真是如此,我早就躺平了,何必這麼辛苦”。

李濤舉例稱,現在行業一個月上線1000部微短劇,不賠錢的可能只有100部,在這100部中,能掙錢的可能也就只有50部,大部分都是虧錢陪跑的。

2024年初,《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等劇集的爆火再度接力,有消息稱,這部微短劇拍攝僅耗時10天,後期投入約8萬元,上線當日充值卻超過2000萬元。

其背後的點衆科技,也一度因此走上風口浪尖,炒熱了“一對夫婦做短劇每月進賬4億多”的話題。對於劇集項目備案情況及後續發展計劃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嘗試聯繫點衆科技,但電話未有人接聽。

根據公開報道,點衆科技執行總裁李江曾提到,2022年9月,點衆科技每月充值金額大概在1000萬元。2023年1月充值收入達到3000萬—4000萬元。“雖然不斷在增長,但是依然在虧損。”

上述微短劇頭部企業相關負責人提到,從製作方的角度來說,微短劇很難稱得上是暴利,因爲考慮到前期的製作、投放以及精品化升級等環節,再加上班底投入、內容成本的增加,都決定了“暴富”幾乎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只能看到短劇的充值流水很高,但這並不代表這些都能落到自己的口袋,就像營業額不等於利潤。而且如果內容不夠吸引人,單靠投流也不一定能支撐得起劇集的流水,誰都想同時達到叫好與叫座,但很多時候這兩者並不能完全同步獲得”,上述相關負責人如此說道。

時至今日,全行業可能都想再造一個“無雙”,但就像李濤說的,內容、製作、投流等多個方面的絕佳配合纔可能出現一個爆款,而現實情況卻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同時出現往往難上加難,“更何況這其中還有一定的‘玄學’在”。

北京商報記者 楊月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