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像江南的湖南城市,中國基建沒它不行
△(圖/unsplash)
一說到江南,人們大多想到蘇杭、淮揚等城市。那裡有聰慧溫婉的才子佳人,是小橋流水的富庶水鄉。古人的詩句中所寫的“江南”,也多是指江浙一帶,如《憶江南》中的“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但在湖南卻有這樣一座城市:由唐至清,它的“江南”風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私家園林修建達到頂峰;這裡商賈雲集,市井繁華,一片欣欣向榮之景,可與如今的江南地區相媲美。
這座城市就是長沙。長沙、江南二詞在一起,有種“破次元”的感覺。聽起來毫不相關的兩個地方,究竟有什麼聯繫呢?
一個頗有江南韻味的古城
在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中,“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中的江南,指的正是長沙。
這並不是杜甫的筆誤。在唐朝時期,名爲“潭州”的長沙,就被列入“江南西道”[1]。那時候的江南西道,北至長江中下游,西至湖南雪峰山,南至五嶺,東至浙江天目山和福建武夷山[2]。
△湘江風光帶旁的杜甫江閣,紀念着曾在長沙留下數十首詩篇的詩聖杜甫。(圖/pexels)
長沙城南枕丘陵、西屏嶽麓,三面環水。“一簇楚江山,江山勝此難”的嶽麓山峽谷深幽、樹木茂密,山澗流水淙淙、雲霧繚繞。“夜醉長沙酒,曉行湘水春”的湘江兩岸白沙如雪,垂柳如絲,江面上煙水雲天,千帆競發。
在描寫長沙山水的唐詩中,舟、船等物象頻繁出現,如“檐底系扁舟”“湖色春光淨客船”等等。打開地圖看,長沙境內河流縱橫,除湘江之外,還有瀏陽河、潙水、撈刀河、靳江等支流,是典型的水鄉澤國。
△湘江上,小舟泛起漣漪。(圖/unsplash)
長沙不僅長得像江南,它在經濟上也有江南的“影子”。
唐朝以前,長沙處於火耕水耨中,地廣人稀;唐中葉後,北方戰火連天,百姓不得安寧,全國經濟中心慢慢轉向海晏河清、生產技術日益精進的南方,長沙因此受益不少[1]。
當時長沙已參與全國漕運大循環之中,對外商道便捷,沿湘江可入洞庭,順長江而下可達揚州、寧波等地,往北可通荊襄、洛陽的商道[1][3]。
那時的長沙與浙江同爲兩大瓷器出口基地,晚唐的長沙窯更是世界陶瓷“絲綢之路”的起點[3][4]。
貨肆行鋪林立,湘江貨船相接,是長沙繁盛的真實寫照。杜甫曾用“藥物楚老漁商市,市北肩輿每聯袂” “著處繁華矜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來描繪長沙的商業盛景。
△如今依舊繁華的長沙。(圖/unsplash)
到了宋朝,長沙在行政區劃上從屬於“荊湖南路”,自此失去了“江南”的名頭[1]。
但長沙的江南風貌並未因此而停止塑造。由宋至明清,許多朝廷官員與文人來到長沙,他們遊歷山水、吟詩作畫,一時間長沙名士聚集,出現了很多精緻小巧、充滿詩情畫意的江南園林,比如兩江總督李星沅的芋園、湘軍將領周達武的蛻園等等。
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曾國藩祠的浩園。它是清代長沙最大的私家花園之一,廣袤十數畝,爲橋一、樓一、亭五、臺二;池畔壘石爲山,橋亭水竹,異木爭妍。浩園建成以後,常有湘軍將帥、省城官紳和名流雅士前來,一同作詩唱和,聚宴相會[5]。
然而,這些雅緻的江南園林,甚至都沒來得及被彩色相機記錄,就被一場熊熊大火所破壞。
一場大火,
三千年足跡灰飛煙滅
這場大火發生在抗日戰爭期間,它讓原本安寧的長沙城,在頃刻間化作人間煉獄。
1938年10月,廣州和武漢相繼被日軍攻陷,地處武廣之間、由中國軍隊控制的長沙,成爲日軍聯繫武漢和廣州兩大重鎮的阻礙,是至關重要的戰略要地。
△(圖/《戰長沙》)
作爲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深感抗戰形勢已危如累卵。爲了防止長沙城內資源被利用,阻敵前進,蔣介石做出了在日軍到達前放火焚燬長沙,實行“焦土抗戰” 的決定[6]。
11月12日上午,湖南省政府主席收到來自蔣介石的長沙焚城密電,蔣介石特意囑咐要妥密準備。長沙政府安排了300名士兵,調集大量內裝汽油的消防車,並以長沙城東南角的天心閣爲放火信號點。
所有人都在焦急等待。但萬萬沒想到,13日凌晨,長沙南門口外的傷兵醫院突然提前起火,不到十五分鐘,南門已有三處起火。火勢迅速蔓延,天心閣已火光四射,全城陷入一片火海。那些未被提前疏散的長沙百姓,大都還在睡夢中,根本來不及逃走。
淒厲的哭喊聲、恐怖的嘶叫聲、混雜着建築的爆炸聲響徹整個城市上空,可此時日軍還遠在長沙120多公里以外。
△(圖/《戰長沙》)
這場大火足足燒了五天五夜,長沙全市有1100多條街巷(不包括水陸洲和河西),全部焚燬的有690餘條,綜計嚴重受災的街道近90%[7]。
長沙城自春秋戰國以來所積累的珍貴文物,也在這場大火中焚燬殆盡。
比如天心閣古城牆、西漢政論家文學家賈誼的故居、兩江總督曾國藩的芋園等長沙古典園林,都遭受了致命的破壞[8];舊時長沙最高學府——長沙府學宮,其所藏的古籍善本、歷史典籍通通化爲灰燼[6];史學大師陳寅恪存在家中的文稿與批註書籍,也被燒了個精光[9]。
大火造成的經濟損失約達5541億元(法幣),大概佔當時長沙總財產的43%[10]。這是一個沒有上教科書的中國近代抗戰史慘案。
△(圖/pexels)
大火之後,周恩來和葉劍英在衡陽組織長沙火災善後突擊工作隊,日夜兼程趕至長沙,主持救災工作。同時國民政府的救濟工作及時有效,大米、食鹽、煤炭供應安排較妥當,民衆還可以申請小本借貸,緩解生活壓力,長沙纔不至於走投無路[6]。
可還沒等長沙從這場大火中徹底緩過來,中國軍隊與日軍又在長沙展開了四次會戰,最終長沙在第四次會戰中失守,不幸淪陷。滿目瘡痍的長沙城,甚至未能給後世留下一處完整的歷史遺蹟。
涅槃重生,
火鳳凰長沙的自救之路
直到抗戰勝利,長沙纔有了一絲重生的曙光。
長沙在應對國共內戰的同時,掀起了一波“成立潮”。各種工委、黨支部等組織、協會相繼成立,戰時新聞刊物創刊成功;受戰爭轟炸影響的粵漢、湘贛等公路鐵路橋段也得到修復[11]。
新中國成立後,長沙終於過上安穩日子。但作爲中部城市省會,長沙在國家經濟建設中沒有撈到什麼好處。
建國之初,長沙現代工業幾乎一片空白,但隔壁的武漢已在大力建設大橋和生產鋼鐵,1952年工業總產值達到5.52億元,是長沙的2.7倍[12][13]。
“一五”時期,在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裡,湖南僅有4個項目,分別是株洲熱電站、硬質合金廠、331廠和湘潭船用電機廠,長沙一項也沒有[14]。
△很難想象,如今高樓林立的長沙,曾經的現代工業卻幾近空白。(圖/unsplash)
沒有得到“偏愛”,長沙只能按部就班,走過了不溫不火的四十餘年。
到了改革開放,湖南的好鄰居——廣東,趁着改革開放的東風,興辦大量工廠,創造出許多工作機會,使得包括長沙人在內的大批湖南人南下務工。
1985年至1990年短短五年間,湖南人遷往廣東、湖北、江西等省份的人口多達37萬,其中廣東約佔57%[15]。
留不住人,也非國家“天選之子”的長沙,未就此唉聲嘆氣擺爛。到了90年代,霸蠻的長沙終於有了可大展身手的領域。
這時全國大搞基礎設施建設,但國內沒有起重機和挖掘機等作業機械,只能靠進口。
這種局面錐刺着中國工程機械科研院所知識分子的神經。帶着“產業報國”的赤誠和熱血,長沙建機院副院長帶頭走產業化市場化道路,1992年成立公司,給全國各個建築工程生產機械裝備[16]。
這個牽頭公司,即後來赫赫有名的中聯重科。它在成立的第二年,就研發出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混凝土輸送泵,讓全國逐漸擺脫對進口機械的依賴,當年實現利稅230萬元[16]。
△長沙美食。(圖/unsplash)
長沙的第二產業起色明顯,第三產業也不落下。
要知道長沙人是生活樂天派,講究吃喝玩樂,愛搓麻將,愛逗樂。90年代末,有趣歡樂的港臺電視臺接入內地,讓以新聞立臺的湖南衛視看到電視娛樂的機遇。於是《快樂大本營》《越策越開心》《快樂女聲》等爆火節目橫空出世,打響湖南衛視“快樂中國”的招牌。
近30年過去了,工程機械和文娛行業是如今長沙的兩張王牌。90年代的長沙,估計沒想到未來全球工程機械企業的50強,自己能獨佔5強[17]。
也不會想到,自己能成爲中部第二個實現GDP萬億的城市,2022年全國GDP排第十三名[18][19]。
增長迅速的GDP、在主要城市中偏低的房價收入比和豐富有趣的娛樂生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長沙[20]。2022年末,長沙常住人口爲1042.06萬人,比2021年末增長了1.8%,成爲全國人口增量第一城[21][22]。
△湖南衛視出臺的綜藝一直備受關注。(圖/《嚮往的生活》)
長沙再也不是過去那個際遇不佳的“無名之輩”。從繁盛一時的“江南”城市,到如今爲人樂道的網紅之都,長沙這一路走來,有太多的心酸苦楚。
但沒人想沉浸在過去的傷痛之中。或許當霸蠻的長沙人面對那段失意的歷史時,千言萬語終將化作這句話:
長沙是砸(個)嬲噻(極好)的城市,我們都曉得。
參考文獻:
[1] 譚仲池. (2013). 長沙通史 (古代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
[2] 劉新光. (2015). 唐宋時期“江南西道”的地域演變. 國學學刊(04), 80-87+144.
[3] 陳先樞. (2010). 古代長沙商業之繁榮及其原因初探(上). 長沙大學學報, 24(06), 1-4.
[4] 李建民. (1990). 長沙窰——中外交流史的積澱. 海交史研究(02), 15-21.
[5] 陳先樞 & 樑小進. (2016). 老照片中的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6] 譚仲池. (2013). 長沙通史 (現代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
[7] 樑小進. (1997). 長沙大火(二十世紀湖南文史資料文庫). 嶽麓書社.
[8] 楊思鵬, 汪結明, & 李瑞雪. (2023). 長沙古典園林歷史沿革初探. 美與時代 (城市版), (05), 106-108.
[9] 嶽南. (2008). 陳寅恪與傅斯年.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0] 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 (2009). 抗戰時期長沙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課題調研報告.
[11]《湖南通鑑》輯委員會. (2007). 湖南通鑑(上卷). 湖南人民出版社.
[12] 長沙市統計局. (2014). 2014年長沙市統計年鑑.
[13] 武漢市統計局. (2013). 2013年武漢市統計年鑑.
[14] 國家計委基本建設綜合局. (1983). 《“一五”156項建設情況(實際正式施工項目爲150項)》.
[15] “湖南勞動力轉化與人口流動”課題組. (1995). 湖南省勞動力的轉化與人口流動. 社會學研究, (03), 71-82.
[16] 中聯重科官網. (2024). 企業年鑑. Retrieved 25 March 2024 from https://www.zoomlion.com/about/year.html.
[17] 曹嫺. (2022). 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50強:湖南上榜企業增至5家. 湖南日報.
[18] 長沙市人民政府. (2021). 長沙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19] 國家統計局. (2022). Retrieved 31 March 2024 from
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E0105.
[20] 貝殼研究院. (2020). 2020新一線城市居住報告.
[21] 湖南省統計局. (2023). 長沙市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2] 李金磊. (2023). 千萬人口城市變局:長沙增量第一,石家莊“逆轉”. 中國新聞網. Retrieved 7 April 2024 from
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3/06-03/10018642.shtml.
讀完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