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桃園「忠貞新村」! 體驗少數民族文化、品嚐蘊含故事的「遷徙滋味」

圖/林宥銣 攝影

【文・林宥銣】

桃園廣納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外國籍等多元族羣,其中龍岡地區爲全臺眷村密度最高的區域。忠貞新村是桃園86大眷村之一,與其他眷村不同的地方是,這裡的居民由金三角異域孤軍撤臺後的眷屬所組成,不僅有着軍人的身影,還有來自雲南的美麗姑娘,也是全臺唯一匯聚了滇緬泰三個族裔的文化聚落。

忠貞新村文化園區,是全臺唯一融合滇緬泰的多元文化聚落。 圖/林宥銣 攝影

桃園市觀光旅遊局特別於4/23假忠貞新村文化園區舉辦媒體踩線團,帶大家換上傳統服飾,一起走讀忠貞市場、眷村口、龍岡清真寺與異域故事館,體驗雲南少數民族的香料文化與熱情。

【左圖】滿滿的青天白日紅國旗,是這間米幹店的招牌特色。【右圖】在黑山銀花可租借穿戴傳統民族服飾。 圖/林宥銣 攝影

遷徙的滋味從哪兒來?

第2次國共內戰,隨着國民軍的失利,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到臺灣,雲南有一支不願投降的部隊,越過邊境到了緬甸,積極籌備反攻雲南的準備,從此便在泰、緬、寮交界的金三角原始叢林裡過着打游擊戰生活,前後以「雲南反共救國軍」、「光武部隊」等番號,在異域奮戰長達30多年,歷史上也稱他們爲「異域孤軍」。當時,對緬甸政府來說,這支軍隊就像入侵國土一般,遂向聯合國控訴,請中華民國政府將大部分滯留在緬甸的正規軍安置回臺,其餘的撤退至泰國北方。

這羣孤軍經歷2次撤臺,1953~1954年,第一次撤回了近7千人,大部分的人被安置在「忠貞新村」。而後又有其他孤軍族裔從金三角用不同的方式來到忠貞定居,經過數十年的開枝散葉,這裡已成爲滇緬泰族裔的大本營,蘊藏着與衆不同的人文風情與特色美食。忠貞也是異國飲食文化活動的主要站點之一,其中又以每年4月份的「龍岡米幹節」最具代表。

此次的文化體驗走讀活動,帶領大家至黑山銀花換上少數民族服飾,漫步於忠貞市場,選購食材與香料,接着一起動手製作與品嚐雲南料理「簸箕飯」;飽餐後走進文化園區,體驗三絃與打歌文化,再進入異域故事館,聽着孤軍後裔同時也是專業的文史工作者李福英老師訴說着被許多人遺忘的戰爭歷史。

【左圖】李福英老師帶大家認識香料。【右圖】戰時被遺落的小女孩蹲踞在大石哭泣。 圖/林宥銣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