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數已達283只,股基年內“謝幕”數量創新高
12月以來,已有33只基金宣告“謝幕”,較上月增7成。臨近年底,公募基金正在加速出清。
第一財經梳理Wind數據發現,截至目前,年內清盤基金的數量已經擴至283只,超過去年全年總量,並刷新了近六年來的高點。其中,權益基金的清盤數量已經達到221只,數量僅次於2018年,佔比也刷新了公募歷史紀錄。
與此同時,市場上的“迷你基”數量也居高不下,還有超過1500只產品規模仍遊走在警戒線邊緣,部分產品頻頻拉響警報,“清盤危機”仍在持續演繹。
在業內人士看來,表面上看,基金產品清盤只和規模有關,但基金公司決定是否清盤一隻產品時,規模只是考量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對產品未來內生成長動力和投資者真實需求的預判把握。清盤加速的情況實則會倒逼基金公司在產品佈局階段就更加審慎。建議儘量規避規模小、業績不佳等有清盤風險的產品。
權益產品出清加速
12月25日,上海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公告,該公司名下的產品國泰君安信息行業,自當日起正式進入清算程序,並停止收取基金管理費、基金託管費等。
這是一隻成立於2021年12月24日的發起式基金,因成立滿三年而基金資產淨值不足2億元觸發自動清盤條件。今年三季報數據顯示,該基金的規模僅有0.38億元,運營近三年僅比成立時增加了不到800萬元。
Wind數據顯示,以基金到期日計算,國泰君安信息行業是今年第283只清盤的基金產品(不同份額合併計算,僅列舉初始基金,下同)。這一數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清盤數量,並刷新了近六年來的高點。
從數量上看,近年來,受A股市場影響較大的權益基金正在加速出清,每年清盤的數量都在持續增加。2019年時,包括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在內的權益產品全年的清盤數量爲74只,佔比僅爲54.81%。
而今年,權益基金的清盤數量已經達到221只,是2019年的近三倍;同時這一數量佔清盤總數的78%,已經超過過往紀錄。其中,股票型基金的清盤數量爲79只,創下了公募有史以來的歷史紀錄,而混合型產品則有142只基金清盤,同樣是近6年來的最高值。
第一財經注意到,今年清盤的基金中,有不少發起式產品,這類產品在降低了募集成立門檻的同時,強化了基金退出機制。數據顯示,年內有92只是因“基金資產淨值低於合同限制”而被迫離場。
佈局了相關產品的基金公司人士告訴記者,此前市場低迷之時,多家基金公司選擇通過發起式基金進行佈局,希望能先播種子、後謀發展。如今,“寬進嚴出”的風險後置模式正到了驗收的時刻,預料中的“以小博大”並非易事。
另一方面,還有不少次新基金“早夭”,運行不足幾個月便被市場淘汰。據第一財經統計,在上述清盤基金中,有19只基金從成立至清算的時間不足一年(含)。以運作時間最短的國聯先進製造A爲例,該基金成立於今年7月11日,在10月30日到期,簡單計算可知存續時間僅111天。
公開資料顯示,國聯先進製造A的募集規模2.56億元。9月25日時,該基金公告稱已經連續3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及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換言之,該產品成立僅一個月規模就流失了2億元以上的規模。三季度末,該基金的合計規模已不足500萬元。
清盤與否如何選
權益類產品的清盤加速,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近年來市場行情與基民信心的變化。
“基金清盤數量增多並非單一因素造成的。”華南一位基金人士說,在此前長時間熊市裡,主動權益並沒有創造出令人滿意的超額收益,因此出現了規模減少疊加投資者贖回的情況。在行情有所好轉後,不少資金選擇兌現收益“落袋爲安”或轉向更爲確定的方向。
三季報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主動權益類基金當季被持有人淨贖回1189.79億份,相較於前一季度增加了3成以上。至此,主動權益基金今年以來合計被淨贖回3660.08億份,較去年同期增加了55%,比2022年同期增加了一倍以上。
一家大中型基金渠道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被贖回的產品大多是淨值有所回漲的,很多投資者回本就賣了。此外,投資者的信任從主動權益基金向被動指數類產品轉移,優質的指數產品吸引更多的增量資金,正循環正在形成。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4日,今年以來有超過1萬億元的資金流入股票型ETF市場,這與主動權益被加大淨贖回形成了鮮明對比,加上被動產品在發行市場的吸金表現,二者之間差距也進一步縮小。
據第一財經統計,截至三季度末,主、被動權益產品的規模分別爲3.78萬億元、3.36萬億元,二者的差距從去年底的1.94萬億元縮小至4162.57億元。截至12月24日,被動產品的規模已經擴至3.5萬億元。
站在當前時點,基金淪爲“迷你”產品後,是偏向“清盤”退場還是全力“保殼”?“取決於對產品的理解和定位,以及業務需求。”滬上一位基金產品部人士說,如何處置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對於一些很看好的產品,即使當下投資者的認可度有限,(基金公司)也是願意爲此承擔更多產品運行的固定成本,選擇盡力保下來。”該人士說,目前而言,持續營銷是做大產品最主流的方式,但效果還得看市場風口與銷售節奏的狀況。
“一些同質化的產品沒有太多稀缺性,也得不到投資者的認可,在市場中存在的價值有限,一直留着還得持續投入運營成本,不如將資源聚焦在優質的產品上。”華北一家公募市場部人士則告訴記者,針對小微產品的合理處置是近年來監管所倡導的,同時,有些產品被清盤也是投資者和市場的自然選擇。
該人士認爲,在市場增量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優勝劣汰下部分缺乏競爭力的產品走向清盤成爲必然。建議投資者也儘量規避業績平庸且規模較小的產品,多考察基金的中長期投資表現,避免買入有清盤風險的基金。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4日,公募歷史上已有1959只基金產品(僅計算初始基金)默默退出資本舞臺。同時,截至三季度末,仍有1578只基金產品的合計規模低於5000萬元。
在這之中,有44只產品近一個月來發布了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超過半數者拉響了兩次及以上“警報”。若業績表現和產品持營未能吸引投資者,這些產品步入清盤可能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