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經預測模型納入地緣政治風險變數 新聞報導成關鍵
臺灣經濟學界最資深教授、高級研究員8日同時出席劉大中教授暨蔣碩傑教授紀念活動。圖/陳碧芬
總體經濟的基本組成要素明確,但影響經濟表現的變動因素則隨世局變動而有差異,清華⼤學科技管理學院榮譽教授樑國源8日指出,現階段推演經濟預測或評估企業經營,地緣政治因素已是顯學,英國央行早在2016年對於經濟預測考量,就包含地緣政治、經濟、政策不確定風險,美國經濟評論(AER)2022年《衡量地緣政治風險》的文章,則提出地緣政治風險風險GPR指標(indices of Geopolitical Risk),試圖研究地緣政治風險的量化模型,也成爲國際上經濟預測界的全新導入思維。
提出GPR指數的兩位作者Caldara、Dario和Matteo Iacoviello,均是美國聯準會Fed的資深研究員,近三年非常聚焦於GPR指數的建模研究,顯示Fed愈加重視地緣政治對總體經濟及預測的影響角色。作者們說明自己的研究方法,初始是以新聞長期資料,爬梳1985年以來的10份新聞報紙資料,找出並釐清新聞報導中,不利於地緣政治事件和相關風險的訊息。經作者的實證,兩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開始、古巴導彈危機期間、9/11之後,GPR指標都明顯飆升。
劉大中先生教育文化紀念基金會、蔣碩傑先生文教基金會、中華經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聯合於8日舉辦「當經濟預測碰上地緣政治風險」研討會,邀請樑國源主講「 當經濟預測碰上地緣政治風險 」 。樑國源強調,從臺積電新增的國際政經人才需求,到臺灣半導體產業受到的地緣政治風險及威脅,國際預測機構頻頻增加政經研究人才,正是試圖要把原本都是不可測的地緣政治風險變數,作出量化指標。
樑國源指出,Caldara和 Iacoviello所建構的指標主要來自美、英、加的重要媒體報導之新聞,但參照20世紀以來的重大地緣政治事件,可知GPR指標的可靠性已相當高,把時間拉的更接近現在來看,如2020年伊朗襲擊伊拉克美軍基地、俄烏戰爭、以哈衝突等事件的研判,亦相當貼近現實情形。
樑國源強調,在國際研究前導下,建立地緣政治風險指標已有前車可鑑,官方或預測機構除了使用原有的標準統計方法及傳統模型,也應該將GPR指標納入預測模型,而不是視之爲不可預測的黑天鵝事件,畢竟事件發生之前新聞報導已充斥許多訊息,可以對發生機率進行動態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