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先從假裝自信開始

關注毒哥

解碼職場法則

01

自信,就是最好的底氣

“成熟的麥子都會謙卑的低下自己的頭”,從小我們受到的教育是這類似的,似乎謙卑成了一個人最大的優良品德。

可是我們卻沒有思考過:

同爲謙卑,優秀者的謙卑叫做內斂,而無能者的謙卑只能夠被叫做懦弱。

前段時間在巴黎奧運會上我又看到了一個運動員的新聞,我想大家應該也知道她的一些故事,她是來自中國的00後小將吳豔妮。

被人們議論的最多的話題是年輕氣盛,心高氣傲,覺得是因爲她不夠踏實,所以纔沒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

可是當我們真正的瞭解過競技體育之後,才知道它的殘酷性;當我們身處國際賽場中,才知道面對田徑方面的弱項就好比其他國家在跳水類的空缺一樣突出。

直到這個時候人們才意識到,她其實真的很厲害。

人們也漸漸轉變了觀點,從只能接受勝利者成爲英雄到鼓勵英雄逐漸成爲勝利者。

大家幡然醒悟過來那個事實:不是因爲她過於自信而輸掉了比賽,而是因爲她足夠自信,所以有不斷重來的勇氣。

她的思想無疑是超前的、清醒的、堅定的,如果沒有這樣強大的內心,她可能不是輸在賽場上,而是輸在了任何一場網暴中。

每一個人也必須要有這樣的想法才能夠取得成功。你見過哪一個成大事的人是畏手畏腳,扭扭捏捏的?

包括我們從小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都是:“來,大大方方的。”

就拿最簡單的職場來說,你作爲面試官面試員工時,你是更樂於接受開朗大方侃侃而談的,還是坐在那裡一動不動靜待指揮的?

再說到工作過程中,你更願意和求知慾強好奇探索的同事共事,還是和幾棍子打不出一個屁的悶葫蘆共事?

不要說什麼能力更重要,溜鬚拍馬沒有用。

我能不知道能力的重要性嗎?可問題是現實生活中同崗位大家的能力都差不多,更多的是情商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差異體現。

能力學起來需要挺長的時間,但是說兩句漂亮話不是更簡單嗎, 一個蠢還不好問的員工,怎麼會有升職加薪的機會等着他呢。

爲什麼職位越高的人就越喜歡上班呢,那是因爲有人拍馬屁啊。當不成領導就當拍領導馬屁的人,反正我決不能讓自己因爲“不會說話”被穿小鞋。

02

高配得感

前段時間刷到一個博主的視頻,內容是教大家簡歷潤色和麪試技巧。

誠言這纔是大學生真正該看的就業指導,就眼看着他將直播間裡一位普通二本畢業的人的簡歷打造成高精尖人才。

話術的專業程度堪比申論總結,讓直播間的其他人都佩服連連。

如果是在此之前我會覺得是在做無用功,我認爲面試官第一眼會看學歷,整那麼多花裡胡哨的是沒有用的,可是到了現在我已經完全可以理解這種做法。

因爲面試就是從一羣人中挑選出最合適的(不是最優秀的),真正和你學歷有太大差異的人,根本就不會和你出現在同一崗位上。

所以用大白話來說,就是真正你的競爭對手都是和你能力差不多的。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大家比較的就是誰在這份工作上做出了更多的努力,誰對於這份工作持有更大程度的熱忱。

畢竟大家總在說能力可以培養,但是一個人的品行是沒有辦法輕易改變的。

如果你總是被學歷束縛住,理所應當的覺得自己不配,不能擁有,那麼別人自然也認爲你不行。

金子當然是到哪裡都會發光,甚至人們還會主動去尋找金子。

可是作爲普通人,我們要做的是努力蹦躂讓別人看到自己,可毛遂自薦、可自告奮勇,總之要把自己“推銷”出去。

而這個過程中,只有你相信自己了,別人纔會選擇相信你。

就像代言人代言產品,他自己都不用或者說不好用,那說服力從何而來?

而樂觀開朗的性格和勤學好問的上進心,擁有這些品質的人,一輩子都會遇到很多的貴人。

因爲他們不會隨便被困難擊倒,也不會動不動就放棄,財神進家門都樂意多停留兩分鐘。

能力註定平庸時,或許我們也可以寄希望於運氣,玄學是科學也無法解釋的東西,說不定盼好運接着接着就接到家門口了呢。

記住從今天開始,一切你都配得上,一切東西都是你值得擁有的,敢想纔敢幹,幹了纔會成功。

03

出門在外,身份全靠自己掙

我相信很多人在工作過後都有兩個身份:

第一個當然是現實中生活中的身份,第二個就是我們在工作中立的人設。

比如“氣虛必須早睡人設”、“和父母住必須早回家人設”、“父母疼愛不愁工作人設”......

這些人設在樹立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的給別人留下相應的印象。

立人設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爲大家都沒有過多的去了解你的私生活,全看你自己怎麼說。

你需要得到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就去樹立一個怎麼樣的人設,只要你的行爲和人設沒有特別背離就沒有太大的關係。

有很多人在讀書期間都是內向的人,但是在工作之後突然變得很開朗外向,他會逼着自己成熟起來。

因爲在工作中大家一定是希望和正能量的人多去接觸。

向上而言,你需要多聽多看多問才能學到知識;向下而言,你需要精準的發號施令,同時也要恩威並施的樹立自己的威信,而這些都是對社交能力的考察。

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大大方方坦坦蕩蕩的,不要膽怯得像是做錯了什麼事一樣,就像長輩總喜歡說的“拿不出手”。

遇到不懂不會的,要麼就偷偷記下來上網百度一下,實在情況緊急就大大方方的承認自己不會不擅長。

相對於沒見過世面的人,大家更厭惡沒見過是賣弄還喜歡裝的人。

再說世面這個東西也是人去定義的,何猷君不也分不清蔬菜品種嗎。

農民可以分清水稻和麥子、超市的員工上手掂量就知道大概多重、刷牆工人能夠把顏色調的不差分毫,大家都是各自行業的“老師”。

所以最樂觀的心態應該是:

這些我都會,即使不會我也能夠學會,實在學不會的就是我不必掌握的,不計較得失。

相信事若發生,必有利於我,只有這樣好心態的人,纔會一直得到老天的眷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