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決定、寫作業那麼認真就好 這3互動保證讓孩子關心門
▲忽略式的態度會讓孩子連開口說的動力都沒有。(圖爲本報示意照/非當事人,下同)
文/胡綺祐(心理師)
一位母親在家長諮詢時,提到和孩子的互動變少了,心裡有什麼事情都不想跟她分享,她苦惱地訴說着:「心理師,你幫我跟他講啦,有什麼事情就要說出來啊,不要自己悶着,可以跟我說阿,你幫我去跟他講…」。回到稍早於諮商室裡,孩子呈現的是沉默不語,低着頭,嘴裡滴咕着:「沒什麼好說的,我不想再說什麼…」這對母子,即使在彼此身邊,內心卻是隔着最遙遠的距離。
諮商實務工作現場,經常會有家長詢問:「爲什麼我的小孩都不說?他不說,我怎麼知道他怎麼了?」也常常聽孩子提到:「爲什麼我要說?反正他們都不想聽,說了也沒用…」其實原本明明想要聽、想要說,卻在互動的過程中打住了,親子間的相處,到底發生什麼事了呢?下列有三種常見的「大人聽,孩子說」,卻達不到互動的情況:
一、否認式的迴應,減少了交流曾經有位前來晤談的國中生跟我提到,他很開心的跟爸媽分享自己的一幅畫,那是他花了一整個下午的時間,所創作出來的,但得到的迴應是:「哇,要是你寫數學作業也能那麼認真就好了…」原本滿心期待的他,默默地拿着畫回到房間,心中滿是失望的情緒。或許,可以想一想,有時候是不是鮮少給予孩子們支持與肯定?甚至忘了先去了解,在他的世界,有着什麼讓他感到興趣或新奇、好玩的事,所以,久而久之,孩子的心門也就慢慢地關上了。
二、責備式的教條,失去了溝通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有時候孩子遇到一些困難,或不小心犯了錯,當他向大人求助時,可能心中早已很愧疚、焦慮,甚至感到苦惱,這時候,若是先得到一番責罵,在孩子的心中更是雪上加霜。爲人際關係苦惱的小琳(化名)曾提到:「有次我很難過的跟我媽說我和同學發生了一些衝突,但我媽跟我說是自己想太多,還唸了我一下,說什麼學生就是把書讀好就好,在意那麼多幹嘛,甚至還把我上次月考成績退步拿出來罵…我都已經很難過了…」,小琳接着說:「之前也是,要跟她討論什麼事情,都不等我講完,就把她的大道理都先搬出來,她這個樣子,我是要怎麼講?」
三、忽略式的態度,消失了動力另外,滿常見的是,孩子反應大人們總是很忙碌,無法停下腳步來聽聽自己說話,經常得到的迴應是:「你自己決定就好。」、「你自己處理一下。」、「我現在很忙。」,所以孩子感覺被敷衍、忽略,後來連開口說的動力都沒了。
親子之間的相處,本來就是個不容易的課題,孩子有時候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細膩、敏感,因此在互動的過程,更需要去留意「給」出了什麼,孩子又「收」進了什麼。把握「先理解,再反應」,自然也就能減少上述的幾種情況所隔出的親子距離。此外,培養欣賞孩子的各種面貌,也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支持,倘若孩子想要表達的時刻並不適當,也可先同理孩子的心情,並說明自己目前的難處,但更重要的是,記得爲孩子保留一個時段,讓他把尚未能分享的事情,好好說完。懂得聆聽的方式,孩子也能學會怎麼表達,讓親子之間不再有距離!
★ 胡綺祐,微煦心靈診所特約心理師。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更多資訊請上「藝起玩耍吧 - 胡綺祐心理師」粉絲團。
您有媽媽經、爸爸經想大聲說嗎?《ETtoday東森新聞雲》親子版歡迎您來分享育兒心得,來稿請寄「parenting@ettoday.net.tw」,並請註明「個人簡介」。本報保留篩選、修改權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處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