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餘華英兒子被罰,不容惡趣味式蹭流量

“我就是餘華英當年5000元賣出的兒子,希望大家能原諒我的母親,讓我與母親重逢。”據公安部網安局消息,犯罪嫌疑人餘華英犯拐賣兒童罪於10月25日判處死刑後,有網民自稱是餘華英的兒子,在多個社交平臺相繼發佈數條視頻,引發大量圍觀。但這一切都是假的。

南京公安網安部門調查發現,該網民此舉出於吸粉引流、賺取廣告收益的目的。違法行爲人吳某某,因在網上惡意製作、發佈虛假視頻,擾亂網絡空間秩序,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目前已被依法給予行政處罰,相關賬號已被封禁。

這起事件非常惡劣。這些僞造的視頻,幾乎在餘華英被宣判的第一時間就在網上曝出,可謂賺足了眼球。但這種惡趣味式蹭流量,卻會帶來極大的副作用。虛假的人物、杜撰的表演,極大地浪費社會關注,也會模糊事件的焦點。

本質上,餘華英案是一個非常嚴肅的社會事件,背後牽扯着多個支離破碎的家庭,沉重、憤慨,甚至是悲劇,纔是整起案件的底色。這時候突然冒出一個所謂的“兒子”,試圖收割流量和社會同情,給本來嚴肅的事件上塗抹了一層怪誕色彩,也消解了社會的嚴肅思考。

很多人都沒想到,在這樣的案件裡,竟然也會有人冒充、蹭流量。這或許也展現了互聯網流量的另一面——只要有利可圖,流量也會驅使一些人做出種種出格的行爲,不斷刷新人們的認知。

餘華英剛判、兒子就在互聯網上出現,這本身就十足可疑。平臺應當及時發現類似信息,對信息真僞進行提示,並將線索同步給相關部門進行覈實調查。

今年9月公安部門曾發佈數據,全國公安機關網安部門今年以來已辦理網絡謠言類案件2.7萬餘起,依法查處造謠傳謠網民3.1萬餘人,依法關停違法違規賬號19.9萬餘個,清理網絡謠言信息156.2萬餘條。

這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體量也提醒公衆,在流量如此“誘人”的當下,對互聯網上那些眼球效應驚人的內容,不妨讓真相飛一會兒,別輕易被虛假信息帶了節奏。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