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籲別再繼續建高樓了,高層建築出的問題,短時間內無法解決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根據國家統計部門最新數據表明,我國城鎮化率已經接近64個百分點)。

城市建築越來越多,建築風格越來越豐富,其中樓房越高越好的觀念,一直出現在地方城建規劃部門和廣大人民羣衆的審美中,於是乎大批的高層建築(寫字樓、住宅樓)紛紛拔地而起。

但也有專家指出高層建築應當減少建設,高層建築的後期弊端不好解決,這個觀點也正好印證了此前住建部門發佈的樓層限高令。

規定中指出縣級或縣級以下地區的樓層,層數以六層爲主,六層以下的建築物的佔比,不得低於百分之70,規定最高層數不得超過18層,如需超過六層,需要逐級審批,逐級請示。

而接下來將從中國的樓宇建設發展史、和高層住宅爲何不應再興建等幾方面,來深刻剖析一下專家建議的合理性。

中國樓宇建設發展史

1、古代期。中國古代時的樓房建設基本以以木質房屋結構爲主,此建築材料的搭配也是在世界開創了先河,也實現了我國房屋建築工藝的傳承,樓層多爲2層。

2、近代期。隨着民國時期的歷史發展,更多的的中國傳統樓房建築風格與西方建築風格文明相融合,開來到了一個樓房建設的新時期。

西方建築風格與傳統東方繼續交融。隨着西方的滲透和西方石材建築的出現,中國的樓房建築風格取得了跨時代的進展。

在古代時多數爲木屋,隨着建築材料的更新,外觀發生了變化,後來居上的是中西融融的樓房建設。

例如哈爾濱索菲亞教堂。這期間多數以青島的德式建築、哈爾濱的俄式建築等風格爲主,層數來到了4層及以上,也改變了國人的審美。

宣告着我國的房屋建築告別了木製時代,也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

3、社會主義新時期。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居住的建築面積逐漸擴大,生活的條件也越來越好。

老式的或者中西結合的住房建築,已經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於是涌現出瞭如今這種7層以上,各式各樣的建築密度相對較大的住宅小區模式。

現在,消費的全面升級催生了新的需求。由此看來,住房的改良已經成爲一種新的剛性需求,全面促進市民的“居住體驗感”已成爲新使命。

高層建築後期存在諸多弊端

在瞭解完中國樓宇發展史後,我們可以知曉,每一代建築風格,承擔不同時期的使命,這與人民的需求是相輔相成的。

但如今承載着多年以來人民住房需求的高層建築,卻在後期中出現了以下弊端。

1、應急管理響應不及時。住房安全性是一個重要的居住衡量指標。高層建築目前在應急管理方面顯得較爲疲軟無力,例如去年發生的烏魯木齊高層樓房火災事件等。

由於樓層過高,逃生路線和可能性大幅降低,最終導致44人死亡。進而再次凸顯了高層建築在面對應急處置突發事件時的應對性差。

2、實用建築面積少。開發商爲了加強低樓層的承載承重能力,增加了剪力牆的厚度,進而導致住戶住進高層建築時牆體厚度增加,實用建築面積減少。

而由於剪力牆的主體作用較強,不能私自改良,進而不利於後期樓主買賣二手房時的建築面積覈算。

3、維護難度高且費用高。目前我國高層樓房建設的主體結構,一般採用鋼混類型。首先在建築材料方面由於鋼混的材質特點,一般壽命只有50年。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一個7層的樓房和一個30層的樓房,在建築材料使用壽命到期時的維護人力成本和操作難度,可謂天差地別。

另外還要考慮到樓房內的供水、供氣管線老化問題,整體的維護難度,都要比低樓層樓房要高出許多。

而未來五十年後整體的老舊小區維護,仍然是一道難題,這也不利於國家財政的穩定性收入,更高的樓層只會增加財政的預算支出。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的國情不再適合蓋高層樓房,整體的樓房建築建設思路,需要適應社會和人民的需求,所以高層樓房將不再支持興建,並會逐步退出中國建設規劃中。

對此有以下兩點建議,一是現有高層樓房住戶不要擔心,目前我國的市政公用設施和配套設施是能夠滿足使用需求的。

二是建議有關部門能夠研討出一份針對高層建築特定的應急預案,規避後期弊端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