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韓國申請加入CPTPP之我見我思
觀察韓國躊躇至今方提出CPTPP申請,中國因素是其重要考量之一。韓國雖與美國友好,美韓FTA也早在2012年生效,但畢竟從地緣政治與經商考量,鄰近的中國巨大市場是韓國難以放棄的商機。過去爲了順利推動中韓FTA,且礙於中國過去對TPP及CPTPP立場有所保留,導致韓國遲未出手。隨着中國在今年9月遞出CPTPP申請書,韓國的顧慮也隨之消失。
近兩年來韓國與日本的貿易常傳出齟齬。從2018年韓國最高法院判定日本企業應對於二戰強徵勞工行爲予以鉅額賠償開始,2019年日本將出口至韓國的半導體關鍵原料,從白名單改爲受出口管制之列,該案韓國也告上WTO;韓國與日本的不睦關係,恐也影響了韓國申請加入日本主導的CPTPP之腳步。然而全球對半導體的需求越發增加,三星爲了贏得與臺積電的競爭,無可迴避的需強化與日本供應商的關係,因此申請加入CPTPP或是韓日破冰之起點。
韓國迄今簽署的FTA,已使其73%的出口產品可享受FTA優惠關稅(大部分是零關稅)。反觀臺灣,即便有臺星、臺紐及與史瓦帝尼、巴拉圭等邦交國的FTA,但經濟部2021年估算顯示臺灣出口產品的FTA涵蓋率僅13.6%。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多邊貨品降稅談判幾無進展,但所幸過去有1997年與2016年生效的兩代資訊科技協定(ITA),建立了全球資通訊產品零關稅體系,否則我國的資通訊出口也同樣面對關稅障礙。這個零關稅結構加上其他利基,使得資通訊產品佔我國出口比重,從2005年的36%升高至2020年的47%。
這種臺灣直接出口產品類型高度集中的問題,也反映出其他如紡織、機械、電機產品出口值下滑的困境。究其原因之一,爲持續面對各海外市場5-15%不等的高關稅下,若非不敵退出競爭,就是業者直接外移到可享零關稅、成本又更低的第三地(如越南)生產投資。長遠而言,對臺灣產業結構的平衡性與安全性,並不健康。
對於下一波供應鏈之重組,美歐等國雖已表示過去偏重低生產成本、只講求利潤效率的思維,未來應考量更多「民主、守法治、市場經濟」等價值理念的條件,惟現實上僅有尖端技術、關鍵產業的未來發展相對比較明確,其他低毛利產業非但面對更高的不確定,出口也會繼續面對關稅的困擾。
已經是FTA前段班的韓國,仍要申請加入CPTPP,則身爲FTA後段班的臺灣,幾乎沒有說不的空間。韓國提出申請對臺灣是個警惕,但也成爲臺灣加入的契機,因爲未來若是中、臺、韓三案(甚至再加泰國),併案在CPTPP大會審理,或可因「多成員、區域性質」一起審查的機會,使挺臺國家有更多安排的選項,有更多回避兩岸政治及先後順序等敏感問題的空間。
不只中國,現在連韓國都想再度超車臺灣。臺灣必須趁着當前國際「集體」對臺友善的氛圍,全力衝刺。但要加入主要難關,是解決日本福島五縣農產品禁令問題。食安議題一直是臺灣跨不過的枷鎖,但除政府需要加強溝通、爭取共識外,社會及產業也須冷靜下來,仔細看一下從日本農產品到現在的萊豬公投是否真有食安風險?還是隻是政治口水?即便有潛在憂慮,難道只有禁止進口一途?姑且不論不守國際義務的問題,單純「憑感覺」稱他國產品有輻射污染、有毒,只會讓臺灣邁向CPTPP的入口越來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