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AppleCare+ 到底是不是保險?

從第三方支付、電子支付到電子錢包金融去中介化(金融脫媒)的概念隨着金融科技熱度的上升,一再挑動全球金融業者與金融監管者的敏感神經,這次登場的是比「延長保固服務」更進階的「意外保障服務」AppleCare+。許多消費者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似乎不再需要金融業者,也不再需要法規的保護了。

結論上來說,AppleCare+可能不需要使用現有的金融保險法規來管制,畢竟AppleCare+是建立在手機買賣的交易上,而不是另外尋求保險公司的保障;但這不代表消費者不需要受到例如消費者保護法的保障,或是不需要業者做金錢信託、履約保證。若在某手機品牌股價仍然破千的時代,向其購買了類似的服務,而該手機品牌銷售量與股價一路下滑到有倒閉的趨勢,消費者可能會擔心當初購買的意外保障服務,有去無回。

在AppleCare+到底是不是保險的爭議當中,有一種說法是「沒有國家認爲AppleCare+是保險」,這除了有類似「對岸支付寶,因此臺灣也要有」的問題外,其實英國法國似乎都把AppleCare+當作「保險」商品,Apple英國官網說「AppleCare+ for iPhone is an insurance product」,法國官網說「L’AppleCare+ pour iPhone est un produit d’assurance」,並且在英國的AppleCare+,其背後是由AIG保險公司所承做,只是由Apple或其經銷商代爲銷售AppleCare+這張保單。從保障「意外」的角度觀察,認爲AppleCare+是保險,似乎有道理

類似的意外保障服務,也可能會由任何其他商品或服務業者來提供,例如車廠可以販賣汽車意外損傷維修服務建商可以提供房屋意外維修甚至換取新屋的服務,此例一開,幻想空間無限,「金融業是最受嚴密監管行業」的概念正在鬆動,似乎也將影響產險公司的未來。

不過從美國的角度來看,許多州(美國保險行業由各州監管,非由聯邦統一管理) 似乎偏向將AppleCare+當作一般商品維修服務的概念,而不走金融保險方向。因爲當消費者手機意外毀損時,AppleCare+只是給你一個「優惠的維修價格」,消費者除了無法取得「賠償」之外,還只能再另外掏錢到原廠維修,這除了與一般人習慣的保險運作模式不同外,對於Apple來說更只是挾原廠經濟規模專業優勢,來促銷其維修及零件更換業務。從Apple不是「負擔賠償財物」,而是提供維修服務的角度觀察,認爲AppleCare+不是保險,似乎也有其道理。

無論如何,金管會保險局已承諾會盡力協助AppleCare+來臺提供服務,必要時也會與Apple直接溝通,儘速解決問題。幾次新商業交易型態衝擊下,金管會已經不是早先的鐵板一塊,在面對新商業環境及法規調適的過程,業者已經比較容易取得正面迴應,當然或許以消費者保護法規來處理AppleCare+會比較適中,但主管機關若仍有疑慮,也可以考慮放寬部分保險業業務員許可條件,讓類似的服務在未來都能順利進入臺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