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深大龔曉峰: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要“放水養魚”
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 張曉慧 深圳報道
9月初,工信部公佈第六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從專精特新概念首次提出至今,全國已培育超過1.5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工業第一城”深圳以298家上榜企業繼續領跑全國各省市,深圳大學新興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龔曉峰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專訪時分析,深圳已經形成以企業爲主體的產、學、研、官、金、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爲培育“小巨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創新生態。
從行業分佈來看,第六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延續前五批的特點,集中分佈在先進製造業等領域。龔曉峰認爲,這符合我國製造強國的戰略,未來在保障供應鏈安全和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重要產業方向上,還將繼續涌現一批“小巨人”企業。
產學研深度結合 仍缺“大院大所大學”
南方財經:在工信部第六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公示名單中,深圳有298家企業上榜,數量位居全國各城市第一,超過北京、上海、蘇州等城市;目前深圳已有104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數量僅次於北京。深圳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優勢是什麼?爲什麼能在數量上超過其他城市?
龔曉峰:深圳的產業基礎是關鍵,很多指標都有所表現。首先,深圳規上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連續兩年實現全國“雙第一”;2023年深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的41.9%,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不僅如此,深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形成了集中發展、集羣發展、集聚發展的態勢,產業集約效應大,上下游產業鏈相對完整相對完備、供應鏈相對穩定、價值鏈相對較高。全國首批45個先進製造業集羣有7個在廣東,其中4個在深圳。
具體到企業主體,深圳有近2.5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相當於每平方公里有12家國高企業,另外深圳還有超過560家主板上市公司。此外,在各行各業的企業主體中,深圳涌現出一批龍頭企業,並且有一大批中小企業提供產業配套,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就形成了“專精特新”企業。
更爲重要的是,深圳形成了真正以企業爲主體的創新,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鍊形成了有機融合。深圳90%以上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職務發明專利來自於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來源於龍頭企業。可以說,相比於其他城市,深圳在從1到10、從10到100的產業發展方面很有優勢。
外貿數據也可以體現出深圳的優勢。今年上半年,深圳外貿增速反超上海,重回“外貿第一城”,並且深圳的出口量遠大於進口量,這意味着在世界市場上,深圳企業的產品有比較強的競爭力。
南方財經:深圳在培育創新型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方面有什麼短板?如何補全?
龔曉峰:事實上,深圳有很好的創新生態,形成了比較好的新興產業接續發展的機制和態勢,創新活力很強,企業有捕捉市場信號的能力,可以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產品結構。
深圳的短板還是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欠賬太多。大院大所大學跟不上新興產業迅猛發展的態勢。過去10年深圳增加了8所大學,但是跟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差距依然比較大。這導致高端人才對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和創新型企業發展的支撐不足。
第二個短板是深圳的綜合成本居高不下,比如說土地成本、房產成本、勞動力成本,這導致創業者創業創新的成本偏高,人才生活成本偏高。
深圳亟待創造新優勢,以往深圳的優勢是率先開放、特區政策、沿海的優勢,但是現在這些優勢已經成爲全國很多城市的共性。未來深圳要大力挖掘在產業生態、產業集聚方面的優勢,以及前海、河套這些平臺先行先試的優勢。
“放水養魚” 審慎包容
南方財經:深圳大學專精特新企業研究中心統計的數據顯示,第六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有47%分佈在製造業領域。爲什麼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會集中在製造業?未來在具體細分行業有什麼傾向和變化趨勢?
龔曉峰:製造強國是我們國家的一個重要戰略。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製造大國,但是還談不上強國,所以我們一直在倡導在製造領域要創新,要發展先進製造業,要從製造大國轉爲製造強國。將先進製造業作爲發展着力點,就會引導全社會資金,包括人才各種要素往先進製造業領域集中,所以製造業領域專精特新企業最多不足爲怪。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工信部倡導專精特新企業聚焦“六基”,即基礎零部件和關鍵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技術、基礎軟件和產業技術基礎;深圳提出的“20+8”產業體系也大部分集中在先進製造業領域。這些其實就是未來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發展趨勢。
企業還要注意到,問題就是機會,哪些領域“卡脖子”最嚴重,哪裡就最有機會。未來在進口替代方面、縮小差距方面,在解決“卡脖子”問題方面,解決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性、穩定性方面,還將冒出一批“小巨人”企業。
南方財經:2024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多地明確“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大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力度”等。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難點是什麼?企業和政府如何發力?
龔曉峰: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一般是創新型企業,對於企業有以下幾個要求:首先企業要有“獨門絕技”,有技術積累,重視研發;第二,產品在國內外市場要有競爭力,在市場中獲得檢驗,並佔有一定的市場份額;第三,“小巨人”企業多是快速成長的企業,也就是說企業所選取的賽道是符合市場趨勢的,有現實和未來需求。
對於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生產的新產品,形成的新業態、新模式,政府的監管要採取“放水養魚”的原則,堅持審慎、包容,允許創新,寬容失敗。
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快補齊科技短板、教育短板、人才短板,根據專精特新企業的需求,適時調整大學的專業結構,培養企業真正需求的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以企業爲主體來整合科技、教育、人才資源。
南方財經: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對於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意義是什麼?如何放大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作用?
龔曉峰: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不僅包括在新興產業領域成長起來的企業,也包括從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轉型而來的傳統制造業企業,這些企業都依靠創新型人才、使用科技型的生產工具、面向新興產業,這些特點符合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可以說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
另外,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符合建鏈、延鏈、補鏈、強鏈的需求,正是因爲有越來越多的專業性企業、“小巨人”企業,才使得我們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更安全穩定。
政府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原則是希望企業做精做細,鼓勵企業找準定位、穩定發展,但是也鼓勵有能力的企業從“小巨人”發展壯大成“大巨人”。我認爲,培育以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爲代表的優質中小企業和建設世界一流企業要並行發展,未來才能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格局。
珠三角地區亟待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南方財經:第六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地區分佈上表現出較大的區域差異。據深圳大學專精特新企業研究中心統計,第六批“小巨人”企業中,53%分佈在華東地區,20%分佈在華南地區;長三角區域佔比達45%,珠三角地區佔比爲18%。爲什麼華東和華南、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在數量分佈上會有如此大的差距?長三角地區的優勢是什麼?珠三角如何補全短板?
龔曉峰:華東地區、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比較均衡,但是華南地區的粵西粵北粵東和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比較大,這也是廣東亟待解決的問題。
實際上長三角城市羣的集羣效應已經顯現出來,上海、江蘇、浙江的經濟都比較活躍、各有特色。這主要得益於這些地方的產業基礎比較雄厚、產業鏈相對完備,還聚集了比較多的科研院所和著名高校,人才基礎強於珠三角。另外,像浙江等地的民營中小企業一直是比較活躍的,氛圍很好;江蘇也形成了一縣一品、一鄉一品這樣的產業發展特點,並且具備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這恰好符合專精特新的特點。
而珠三角的城市,包括粵東、粵西、粵北的城市,發展差距是比較大的。所以珠三角可以從兩個方面借鑑長三角的發展經驗:一個是繼續發展城市羣,縮小各城市間發展差距;另一個是發展縣域經濟。
事實上,廣東也意識到了這些問題,並且在做出改變。一方面,廣東在大力推動城市圈一體化發展,在珠三角城市羣內部形成了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個都市區;另一方面,通過“百千萬工程”補齊區域發展短板,推動珠三角產業有序地向粵西、粵東、粵北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