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北伐有多高明?

01

1367年九月,朱元璋攻破蘇州,徹底解決了強敵蘇州張士誠。

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便派出王炸雙星——徐達(徵虜大將軍)+常遇春(副將軍),率軍25萬,踏上北伐之路。

衆所周知,後勤準備歷來都是大到無法想象的天文數字。

而朱元璋之所以在攻滅張士之後僅僅一個月就心急火燎的北伐,是想借助老天爺來削弱蒙古人。

因爲,千百年來,遊牧民族的優劣勢一目瞭然:無論其戰鬥力有多強悍,只要臨近寒冬,也是不打仗的。

02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在宣佈北伐的同時,還佈置了兩路人馬:

一路,以胡美爲徵南將軍,何文輝爲副將軍,從江西攻入福建,解決盤踞在當地的小軍閥陳友定;

一路,命楊璟、周德興、張彬等人從武昌出發,深入蠻荒之地,攻取廣西。

朱元璋爲什麼會如此安排?

老王個人意見,或許是出於以下三點考慮:

1、此時的朱元璋兵強馬壯,無論是紙面還是實際實力,都支持他同時發動三線戰爭;

2、兩路偏師齊出,打得是聲勢仗,既可以給北伐軍士壯聲氣,又能從輿論和心理防線打擊敵方勢力;

3、老朱對這趟北伐其實也是心裡沒底。

畢竟歷史上,由南向北發動統一戰爭,在朱元璋之前,還從來沒人能夠成功過。

所以另外兩路是本着多佔地盤,萬一北伐不諧,能把南方小割據勢力滅了,也是爲下一次北伐夯實基礎。

所以,《明史》、《明實錄》等史料中說老朱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是後人站在唯結果論上強行吹捧的文學加工罷了。

03

而,比25萬大軍更厲害的,是朱元璋發動的政治攻勢。

也就是由宋濂起草的《諭中原檄》。

全篇分爲四大部分:

1、

老朱在檄文中明確表示:

“胡虜無百年之運”。

承認元廷的正統地位,畢竟蒙古人統治中原90多年,不能自說自話說它不存在,不然老朱繼承並取代的天命法統也就不存在了。

2、

檄文中首次提出:

“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前八個字,在漢人老百姓中引發了巨大反響,甚至在500多年後還被孫中山先生借用,再次扛起了民族主義大旗;

3、

“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禮儀者,御世之大防;其所爲如彼,豈可爲訓於天下後世哉!”

這一段,是寫給官紳地主們看的。

原因無他,朱元璋出身紅巾軍,其發家史和白蓮教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利用宗教信仰上臺的領袖人物,在一開始都會拋出一個“均貧富”的口號,這是官紳地主們接受不了的,誰也不希望自己被“均”了。

朱元璋搬出儒家綱常,就是告訴這些人,自己和宗教實際上已經切割乾淨,你們可以放心投靠;

4、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爲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對於北方的外族人,朱元璋也給了他們出路:只要你們投降,我們還是一家人。如此,在兩軍對陣時,這些人的抵抗心理也就小了很多,幾乎沒有了破釜沉舟的決心。

04

北伐軍利用自己的水軍優勢,渡過長江後,直接取道京杭大運河北上,攻取山東。

山東之前是北方系紅巾軍羣衆基礎最牢固的地區,曾被劉福通的部下毛貴佔據了多年,連北元最大的軍頭察罕帖木兒都在這裡摔了跟頭,被刺殺了。

就算現在勉強被元廷征服,朱元璋想再收回去,也是輕而易舉的事兒。

而元軍顯然沒有總結經驗教訓,此時的元軍主力多在河南西部及陝西一帶,根本沒想到朱元璋會把山東作爲第一突破口。

徐達的行動又異常迅速,僅四個多月,北伐軍便順利佔領山東全境。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徐達在拿下山東後,並沒有沿運河北上,而是突然揮師向西,攻略河南。

按一般人的想法,北伐軍該狂飆突進,挾大勝之威,直接兵臨大都城下,只要攻城得當,活捉元順帝,到時候元廷羣龍無首,再各個擊破,不是方便省事的多?

可朱元璋並不這麼看。

他認爲元廷主力尚存,萬一北伐軍在大都城下進攻不順,被趕來“勤王”的部隊包了餃子,怎麼辦?

別忘了,陳理(陳友諒的兒子)守武昌守了六個月,張士誠守蘇州守了十個月,大都比蘇州、武昌堅固的多。

這場硬仗要打多長時間,誰都沒把握。

而且,北方的官紳地主們都在觀望,這時候,但凡打錯一仗,後果都是致命的,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

所以,在進佔大都之前,先拔除河南、陝西兩顆釘子。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載:“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懸師深入,不能即破,頓于堅城之下,饋餉不繼,援兵四集,進不得戰,退無所據,非我利也。吾欲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樞。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走行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矣。”

05

此時駐守在河南境內的元軍統帥是王保保的弟弟脫因帖木兒。

他根本沒想到北伐軍會轉向攻入河南,當然也就沒什麼準備。

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北伐軍西渡黃河,13天后,風馳電掣般來到開封城下。

開封守將李克彝、左君弼兩人驚慌失措,推諉怯戰。

左君弼原是起義軍出身(之前跟着陳友諒混),投降北伐軍,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最終開關獻城。

李克彝則西逃入陝。

就這樣,徐達不費吹灰之力,便開進開封。

脫因帖木兒呢,本來想在洛陽打北伐軍一個防守反擊,誰知偏偏碰上了一言不合就開乾的猛人常遇春。

老常是真虎,身爲副統帥,竟然玩起了單人衝陣!

領導的榜樣是無窮的,北伐軍爆發出驚人戰鬥力,整整奔襲五十里路,把元軍趕得雞飛狗跳。

察罕帖木兒的老爹、樑王阿魯溫一看這架勢,知道這仗是沒得玩了,便爽快獻了洛陽。

北伐軍隨即光復河南全境。

《明史·常遇春傳》載:“既行,以遇春兼太子少保,從下山東諸郡,取汴梁,進攻河南。元兵五萬陳洛水北。遇春單騎突其陣,敵二十餘騎攢(木朔)刺之。遇春一矢殪其前鋒,大呼馳入,麾下壯士從之。敵大潰,追奔五十餘里。降樑王阿魯溫,河南郡邑以次下。”

05

如此之快拿下山東、河南,其實得感謝一個人的暗中幫忙。

誰呢?

王保保。

也是合該朱元璋取天下,在北伐軍打得熱火朝天的同時,王保保、張良弼、李思齊這幾位元廷地方實力派自己正在鬧內訌!

內訌的起因十分簡單,就是李思齊不服王保保這個小字輩爬到自己頭上指揮自己。

李思齊當初是和王保保他爹察罕平起平坐的。

王保保半點功勞也沒有,全靠他死鬼老爹成爲空降幹部,成爲總領大軍的河南王。

李思齊自然心裡不爽。

一來二去,兩邊摩擦不斷,最終大打出手。

元順帝讓王保保南征,可接到詔命的王保保,卻直接收縮防線,把精兵都調到陝西,去打李思齊了。

元順帝得知後怒不可遏,把王保保一擼到底,閒居退養。

直到河南全境丟失,纔不得不再次起用小王駐守太原。

《元史·擴廓帖木兒傳》載:

“初,李思齊與察罕帖木兒同起義師,齒位相等。及是擴廓帖木兒總其兵,思齊心不能平。而張良弼首拒命,孔興、脫列伯等亦皆以功自恃,各懷異見,請別爲一軍,莫肯統屬。釁隙既開,遂成仇敵。擴廓帖木兒乃遣關保、虎林赤以兵西攻良弼於鹿臺,而思齊亦與良弼合,兵連不能罷。擴廓帖木兒始受命南征,而顧乃退居彰德,又惟務用兵陝西,天子之命置而不問,朝廷因疑其有異志。”

06

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朱元璋趕赴開封。

史料上記載說老朱這次北巡,是想就此遷都。

《明太祖實錄》載:車駕發京師,幸汴梁。時言者皆謂君天下者,宜居中土。汴梁宋故都,勸上定都。故上往視之。

實際上,此時考慮遷都未免太早:

1、

北伐剛剛進行一半,還遠遠沒有恢復到漢唐舊疆,甚至比北宋還小。

這和朱元璋的心理預期不符;

2、

開封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和王保保之間僅隔着黃河。

這時候遷都,簡直就是往火山口上坐。

萬一王保保突然南下,朱元璋恐怕要重蹈徽欽二帝覆轍。

因此,朱元璋前往開封,只有一個目的。

那就是:佈置北伐軍下一步該怎麼打?

經過朱元璋的精心安排,在接下來的行動中,明軍拋棄了自古北伐必取關中的思維定視,只讓人守住潼關,並防止山西、陝西兩股元軍合流即可。

明軍主力則渡過黃河,沿太行山北進,並沿途控制、封鎖山西出入河南、河北兩地的所有交通要道。

山西被太行山保護的很徹底,除了太行八徑,沒有別的路能威脅到徐達。

下這一步棋,就是要把王保保徹底堵死在太原動彈不得。

07

元順帝聽說明軍打到河北廣平一帶,連忙又派出大軍前來攔截。

卻不想徐達虛晃一槍,掉頭東轉,從山東臨清州上船,沿着大運河一路北進,僅用了七天,便已抵達河西務(今天津武清區)。

一戰攻克通州(今北京通州區)後,大都盡收眼底。

徐達原本準備在大都城下打次大會戰,可佈置好之後,斥候忽然來報:

“元順帝妥歡帖睦爾連夜帶着老婆孩子和大批兵馬棄城北逃了!”

大都之戰贏得異常輕鬆。

明軍俘斬元廷監國淮王帖木兒不花、左丞相慶童、平章迭兒必失、樸賽因不花,右丞張康伯,御史中丞滿川等人。

其餘投降的大小官僚及百姓,得到了很好的安置。

至此,明軍前後花了不到十個月,就完成了前無古人的功業:收復喪於賊手400多年的燕雲十六州!

08

不過,大都是攻下來了,可敵人並沒有解決乾淨。

別的不說,王保保還盤踞在太原虎視眈眈......

徐達,王保保,兩位頂級名將又會有怎樣的精彩對決?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