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八十年代治沙新路徑
照片版權歸新華社及相關記者所有,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閣”所有。原圖文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略有刪減。媒體類平臺需本人同意後方可轉載!編輯不易,君若喜歡打個賞!
1980年 吳文彪攝
寧夏西吉縣將臺公社採取獎勵樹苗,誰種誰有的措施,積極鼓勵社員個人種樹,一季全公社個人植樹15萬株,超過歷年來的總和。
1981年 陳思禹攝
在中國舉辦的沙漠化防治講習班的塞內加爾、索馬里、土耳其、坦桑尼亞和墨西哥外賓,在寧夏中衛縣沙坡頭參觀考察了沙漠治理情況。
1981年 陳思禹攝
中衛縣李嘴大隊實行林業管護責任制,將12萬多棵楊樹分片包給七個護林員,並按照公社規定實行獎懲,使大隊樹木受到良好的管理,成爲全縣林業先進單位之一。
1982年 吳文彪攝
由世界糧食計劃署援建的寧夏西吉縣防護林建設工程,從4月初開始已全面展開。工程要求從1982年到1986年的五年間,在西吉綠化荒山和退耕還林還牧,造林種草132萬多畝。
1983年 吳文彪攝
原寧夏農墾局局長劉寅夏,1982年離休退出領導崗位後,主動要求到賀蘭山下的林草試驗站種樹種草。他和技術人員一道,先後試製成功四十多臺種樹種草的農機具,研究總結出的“少耕開溝種植法”種樹種草,成活率達到90%以上。
1983年 陳思禹攝
中衛縣建成南山臺三級揚水工程後,搬遷到南山臺古塬上安家落戶的800多戶農民已植樹420多萬株,把數萬畝荒塬裝扮得鬱鬱蔥蔥。
1983年 陳思禹攝
中衛固沙林場場長張寶善,近30年來一直從事沙地植樹的研究和實踐,和中衛固沙林場職工一起,在包蘭鐵路兩側40多公里的沙漠上種植樹木1億多株。
1984年 陳思禹攝
我國“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重點縣之一的寧夏西吉縣,已完成種樹種草總計劃的2/3以上。1983年全縣退耕還林還草63萬多畝,糧食總產量卻比1981年增長24.3%,農業總收入增長85%。
1985年 陳思禹攝
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周澤生(右一)、李立(左三)夫婦,自1980年起,一直在寧夏南部山區從事“優良樹草種選擇和配植”等研究,取得顯著成績。
1985年 陳思禹攝
寧夏回族自治區勞動模範、海原縣樹臺鄉農民丁德祥(左二),帶頭承包東川溝小流域治理,三年來,共打淤地壩3座,恢復壩地35畝,挖魚鱗坑3000多個,植樹16000多株,種草30多畝。在他的帶動下,全鄉有19戶農民承包了總面積達1160多畝的小流域治理,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
1986年 孫忠靖攝
四川省邛崍縣林業局綠化工程隊已培育出100多萬株適合在西北土壤生長的優良樹苗,並和寧夏等地簽訂了樹苗供應合同。
1986年 陳思禹攝
固原縣寨科鄉回族農民白萬江5年培育樹苗54萬多株,綠化了千畝荒地,逐步走上了致富道路。
1986年 陳思禹攝
年過八旬的日本治沙專家遠山正瑛(右)與蘭州沙漠研究所副所長邸醒民(中)等在騰格裡沙漠考察沙生植物生長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