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否認排產下滑傳聞!電池企業排產對碳酸鋰實際需求影響幾何?

進入7月,市場傳言鋰電行業7月排產數據普遍下滑,並着重提及寧德時代的排產情況。該消息不僅擾動二級市場,也引發了期貨市場的高度關注。

近日,寧德時代就“排產下滑”等言論迴應期貨日報記者稱,該公司經營情況良好,全球市場份額穩步提升,整體排產情況良好,近期及三季度排產環比呈增長態勢。

期貨日報記者留意到,作爲本次傳言的主角,寧德時代目前正在加大業務擴張。比如儲能領域,6月27日,寧德時代聯手國資成立一家新公司——東營時代儲能科技有限公司,經營範圍包括工程和技術研究和試驗發展、儲能技術服務、機械電氣設備製造和銷售、電池零配件生產和銷售、蓄電池租賃、再生資源回收、檢驗檢測服務等。回收領域,寧德時代通過控股子公司廣東邦普循環與地方國企泰達股份達成合作,雙方將在退役新能源汽車及廢舊電池循環利用政策研究、回收網絡體系搭建、京津冀一體化協同處理基地建設、碳資產管理及綠色電力等領域展開合作。

爲何市場對排產傳言反應如此強烈?業內人士認爲,主要還是市場對寧德時代等鋰電企業的發展前景較爲關注。

在中信期貨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張遠看來,當前產業鏈下游集中度高於上游,下游電池端有較強的話語權,這是大家尤爲關注寧德時代的原因。“因電池庫存持續增長,若7月排產依舊維持同比高增長,而當下需求又處於淡季,這勢必會帶來庫存的進一步增長,後續產量下滑的概率也會更大。”張遠解釋,鑑於今年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增長放緩,下半年正極和電池環節的排產較難維持在當前的高位。

“按照往年情況,碳酸鋰在9—10月會進入採購旺季,而寧德時代作爲市場的領軍企業,其三季度的排產情況,會影響碳酸鋰的用量以及各個廠家在傳統採買旺季前的補庫節奏。”Mysteel新能源事業部高級研究員方李喆解釋,在目前價格跌破100000元/噸關口的情況下,價格相對高位時,供給端會出現減產情況,因此市場會更加關注需求端的驅動。

電池企業排產增加對碳酸鋰實際需求影響如何?張遠分析,從今年上半年市場表現來看,產業鏈各環節增長有所脫節。數據顯示,今年1—5月,中國正極材料累計產量同比增長51%,至104萬噸;中國電池累計產量同比增長54%,至345.5GWH。但從後面環節來看,今年1—5月,中國電池裝車僅增長35%,至160.6GWH,中國新能源車產銷僅分別增長31%和32%,全球的表現更差。從數據來看,由於電池供需雙方存在較大的增速差,從3月份開始,電池環節出現累庫現象。SMM數據顯示,3—5月國內電池端累計累庫19GWH。張遠表示,由於產量高增長,中間環節出現累庫,或對下半年上游的生產造成拖累。

針對當前市場排產情況,方李喆表示,從正極廠的需求看,按照初步的統計結果,磷酸鐵鋰7月排產預計與6月持平,三元材料7月排產較6月增長10%左右。

從需求端來看,中信建投期貨分析師張維鑫認爲,今年下半年,鋰電池需求確實會有所增加。以終端環節汽車市場爲例,通常下半年銷量佔全年銷量的比例接近55%,由於當前新能源汽車需求不斷增長,今年下半年汽車整體銷量佔全年銷量的比例可能會接近60%。“儲能端同樣有類似規律,加之國內投資端也存在前低後高的規律,即下半年高於上半年,從而會使下半年需求較上半年更高。”張維鑫說。

從實際數據來看,SMM數據顯示,2021—2023年,上半年正極材料產量佔全年的比例分別爲39.9%、38.4%和43.7%,下半年產量較上半年的增幅分別爲50.6%、60.4%、28.8%。如果看電池產量數據,增幅更大。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2021—2023年,下半年電池產量較上半年的增幅分別達到94.1%、62.3%、59.8%。

“基於過去的經驗規律,電池企業三季度排產存在增加預期較爲合理。對汽車行業而言,從9月份開始,會進入一年中的產銷旺季,而電池的配套生產會提前1至2個月。不過,電池產銷的旺季並不等於正極材料的產銷旺季。”張維鑫提醒,碳酸鋰的需求並不一定隨着電池企業的排產增加而上升,至少環比改善的幅度大概率不及電池。

乘聯會7月3日發佈的數據顯示,6月份,乘用車市場零售175.5萬輛,同比下降8%,環比增長2%;今年以來累計零售982.8萬輛,同比增長3%。

展望後市,張維鑫認爲,對即將到來的需求旺季,不能否認終端需求將表現良好。但需求從終端向上遊傳導不一定順暢,碳酸鋰價格可能並不會在旺季獲得亮眼表現,預期不宜過度樂觀。

張遠也認爲,整體來看,當前下游的高排產或難以持續,而下半年全球鋰資源供應進一步增長,全年供強需弱的格局難改,碳酸鋰價格整體呈現震盪磨底走勢。不過,他提醒,不排除在排產旺季的時點,碳酸鋰價格會出現小幅反彈。

從盤面走勢來看,儘管碳酸鋰現實基本面偏弱,但受八九月份旺季備貨預期影響,當前期價下行動力減弱,延續區間震盪走勢。7月3日,碳酸鋰期貨主力LC2411合約收盤報94550元/噸,下跌0.32%。

本文源自:期貨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