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七杯茶”   文學人應該補上文風課;善良需要善良滋養;與野生動物相處應遵循三原則…

羊城晚報每週日推出“七杯茶”專版,特約海內外六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撰寫專欄文章。此外,還有面向廣大讀者徵稿的“隨手拍”專欄。

文章雖短小,七杯茶有韻。請諸位慢慢品——

· 有感於思 ·

文學人應該補上文風課

文/閻晶明[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前幾天應約寫了一篇關於改進文風的小文章,重點強調文風問題並非只是公文寫作者和新聞報道者要面對的問題,很多文學寫作者也有改進文風的任務。

在提升文學語言品質的過程中,閱讀經典,從經典作品中汲取營養,獲得啓示,從而改進文風,當是必由之路。

關於改進文風,可以探討的方位和話題太多了,這裡再談一點——努力做到世事洞明。

從事文學的人總覺得,追求個性化語言是根本,所以不太注意閱讀公開報道、報紙社論以及相關文件;或者,不從文字表達的角度關注這些文本。

事實上,對於很多社情民意,很多重大問題,這些文本里常常有概括性更強、定義更準確的特點。很多具有歷史感的命題,在概念的演變以及外延的拓展上,常常通過細微的語詞差異來體現。

無論是作家還是別的什麼家,要對這些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命題有所瞭解和掌握,就很有必要通過學習研讀相關的文本來獲得。

我們知道,當年的柳青、趙樹理等前輩作家,之所以能夠在小說中很好地表現當代的社會生活,而且直至今天仍然具有認識和欣賞價值,與他們不斷地學習同時代的“非文學”類文本,並從中梳理出個人的認識、加入自己的思考有很大關係。

路遙的文學道路,除了對自己選擇的中外經典如飢似渴地閱讀外,與系統地、完整地閱讀長達10年之久的《人民日報》《陝西日報》,從中瞭解時代發展變化的蹤跡,感受社會前行的脈動,從而進一步理解個人與時代、社會的關係,有直接關係。這一課,今天的文學人需要補上。

今天的文學人瀏覽網絡多了,參與聊天多了,但閱讀傳統經典、系統學習時事文本少了;對社會生活的認識把握,包括總結現象提升認識、掌握規律的能力弱了,由此對生活的表現力也就弱化了,這是更加致命的文風問題。

· 拒絕流行 ·

善良需要善良的滋養

文/曹林[北京評論員、教授]

“流行語”各領風騷沒幾天,有的發餿發黴。

你知道我當下最討厭哪個“流行語”嗎?沒錯,就是“潑天的富貴”。

——總覺得這個詞的背後有一羣不務正業而渾身躁動着流量荷爾蒙的人,等着流量雨從天而降,迷戀一夜暴富。哪有那麼多“潑天的富貴”和流量神話?你我的日常和附近,街邊小店人來人往,只有努力的凡人,沒有潑天的富貴。

這就是爲什麼我從報道中看到“公益小店聯盟”那些凡人故事後,眼角會泛出淚光的原因。

這些街邊小店,確實都很小,走在街頭不特別留意,你根本感受不到它們的存在,餃子店、麪包店、理髮店、麪館、包子鋪,我們日常最普通的生活背景。

他們做的好事也很瑣碎細微,好像很難用媒體常用的“最美”“最帥”“最牛”去形容:身障人士可以半價吃串兒;店裡麪包只賣10塊錢5個,遇到有困難的人還會免費送;進門只要報上“A套餐”,餃子館就會爲遇到困難的客人免費端上一碗餃子;義剪小店主們堅持給行動不便的老人們洗頭。

故事如果僅止於此,那只是街頭普通的“好人好事”,說實話,我也不敢輕易感動,甚至會覺得良心不安。

那種鼻子一酸的感動是“自私”的:我們豈能心安理得地去“享受”這種無私的善良?每一種善行都有成本,他們幫助別人,誰來幫助他們?

善良需要善良的滋養,公益需要公益的簇擁。這也是“公益小店”讓人欣慰的地方,故事沒有止於“單個好人好事”,而形成了一個可持續的公益生態網絡:

網商銀行在2021年5月正式成立了公益小店聯盟,有計劃地幫扶公益小店,把衆多媒體、企業、商家拉入聯盟,盡己所能幫這羣小店主分擔成本,讓“A套餐”式公益能延續下去,推動更多附近小店加入公益隊伍,讓“附近”成爲一個有溫度、有人情味的存在。

很喜歡一句話,社會的進步,不是一個人做了很多,而是,很多人都做了一點點——“公益小店聯盟”這種機制,把附近的好人聯合在一起,給好人以支撐,好人互相支撐,讓每個人成爲彼此附近的好人,讓身邊善行“日常化”,就是一種“很多人都做了一點點”的進步機制。

哪有什麼“潑天的富貴”,只是每個人都在努力做一點點,善良的店主,熱心的媒體,看見公益痛點的網商銀行,有愛的普通人普通企業。

· 舊刊重識 ·

“吃東西廣州方便,談戀愛北京方便”

文/楊早[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

說說“食在廣州”的主體:小吃。

廣州人的生意頭腦是最靈活也最體貼的。

1984年媒體報道過廣州一家強身小食店,開業十年,經營的牛骨湯始終賣一角錢一碗,從不漲價,質量也是“十年一貫制”。即使有些配料升了價,牛骨湯仍然原價出售。他們的理由是:湯賣貴了,顧客會減少,寧願每碗賺少一些,爭取多賣一些。

時代變了,廣州人不但要喝便宜的牛骨湯,他們還要吃新鮮的牛肉!

1984年3月29日,貴陽市副食品個體戶袁永慶、李道章空運鮮牛肉392公斤前往廣州出售,這是貴州省個體戶第一次利用飛機進行長途販運。四十年後,潮州牛肉丸賣遍全國,用的原材料很多還是貴州的鮮牛肉。

到1984年,廣州的個體工商戶有四萬多家,其中40%從事飲食業,居民飲早茶、吃夜宵、品嚐風味小吃,非常方便,以致廣州副市長鄧漢光在全國人大會議上說:“吃東西廣州比北京方便,談戀愛北京比廣州方便。”他的意思是指當時北京市的商業網點少、個體商販少,冷落的街面對於戀人來說倒是方便。

數字更說明問題。1983年,廣州人均食用鮮魚65斤,商品銷售額達65億元。

對照北京,人口比廣州多兩倍,全年商品銷售額卻只有82億元,至於活魚,市場上基本買不到。作家陸文夫兩次到北京,要汪曾祺做飯給他吃,都被汪婉拒,理由就是“買不到活魚”。

· 如是我聞 ·

我的大學

文/李雪濤[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我讀碩士和博士的波恩大學是1818年10月由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創建的,他從1815年起開始統治萊茵地區。

波恩大學是繼柏林大學(即今天的洪堡大學)、佈雷斯勞大學之後,普魯士秉承威廉·馮·洪堡精神新建的第三所大學。與柏林大學不同,波恩大學一直到1827年才獲得完全符合洪堡大學改革精神的章程:教學與研究相結合,以及建立以哲學爲重點的通識教育的要求。

波恩大學的學生中有很多即便對中國人來講也不陌生的名人,如海因裡希·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1813-1883)和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

在政治人物中,除了第三帝國臭名昭著的約瑟夫·戈培爾(Joseph Goebbels, 1897-1945)之外,還有曾兩次任德國魏瑪共和國總理的威廉·馬克思(Wilhelm Marx, 1863-1949)和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 1876-1967)……波恩大學在1907年也曾培養了中國第一位物理學博士李復幾(Li Fo Ki, 1885-1947)。

2017年5月9日,波恩大學校長霍赫(Michael Hoch)一行來訪北京外國語大學,時任校長的彭龍接見了代表團一行。

作爲日耳曼學學者的霍赫在講話中的一開頭就說:“對中國來講,波恩大學肯定只是一所小大學,但我們也出過幾個人物。我說出你們一定都知道三個吧:馬克思、海涅和李雪濤。”引來了大家的一片笑聲,我也很欣賞霍赫教授的幽默。

· 曇花的話 ·

與野生動物相處三原則

文/尤今[新加坡作家]

早晨的陽光新鮮而又嫩滑,我和女兒在茂密的叢林裡遠足,樹木在起起伏伏的呼吸裡釋放出特有的清香,薰染着綠意的蟬鳴聽起來十分清脆。

遠遠地,女兒看到四五隻小猴子在地上追逐嬉戲,她駐足,對它們說:“早安,猴兒!”猴子們吱吱唧唧地叫,彷彿在迴應她,人與動物之間,體現了一種圓融的和諧。

從小,我便諄諄教導女兒與常見野生動物相處時的三大要訣:不必懼怕它們、不要喂飼它們、不可騷擾它們。

一般上,除非性命受到威脅,猴子是不會主動向人類發動侵襲的。因此,每次女兒看到野生猴子,總會親切地問候。這樣的習慣,一直延續到成年。在她的意念裡,猴子和人類,都是地球的子民,見面時打個招呼,是基本的禮貌。

我倆離開猴羣向前走時,迎面來了一對母子,母親三十來歲,男孩四五歲。母子倆看到猴羣的態度截然不同。

男孩興奮地喊道:“媽,看!看那些猴子,多可愛啊!”母親一見,臉色一沉,把孩子的手抓得死緊,說:“別,別過去!猴子會咬人!”說着,拖着孩子,易道而去。

我深感遺憾。

家長如果從小給孩子灌輸不必要的恐懼,這種根植於心的恐懼,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擴大,日後看到猴子、蟑螂、壁虎、毛毛蟲、蜈蚣,都會驚叫;生活裡,草木皆兵,處處都是恐懼的陰影。

· 不知不覺 ·

夢想在彼岸

文/鍾紅明[上海《收穫》雜誌副主編]

紐約與上海,是上海女作家唐穎多部長篇小說敘事的主要地景。而她最爲核心的文學寫作,是從時代變遷中描畫女性的心靈景觀,描摹人性深處的嬗變與糾纏其中的各色愛情,爲一百年來“都市女性”畫卷,增添了獨特的風情。

我一直相信,每位小說家,都有她各自非常擅長與投注情感更多的某段人生,關於這類故事的講述,更能喚起共情。

唐穎刊在《收穫》2024年第3期的長篇《淑女》,讓我想起她的中篇《名媛》,我認定是有原型的,也從作家那裡得到印證。不然,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在上海暗流涌動近乎魔怔的“出國潮”,不會被她講述得如此精彩。

小說是以多年後的一對閨蜜——小米與黎朶——在小劇場觀看日本“舞踏”表演,展開整個故事的,而這種源自生命本真與靈魂糾結的日本舞蹈,似乎也成爲整部小說的“眼”:

在農場,小米與黎朶都是衛生員,資產家庭出身的黎朶擁有出衆的美麗,卻避免與愛情沾邊,遭受女上司的折磨,卻處事淡定,讓出身普通家庭的小米深爲仰慕。妖頭、小頭、黑魚……

最先躋身出國潮的他們,都有海外關係,試圖擺脫農場的泥淖,敏銳地抓住時局變化,智商與選擇的途徑大相徑庭,彼此暗暗掩飾秘密,但夢想都在大洋彼岸。

黎朶通過相親嫁給美國二代移民律師,在小說開頭,黎朶已經放棄在美國的十年婚姻“海歸”,打理家族企業,並在房地產市場掙到第一桶金,把自己變成了富婆,對朋友出手大方。此時出現在小劇場的她,身穿名貴的服飾,與小劇場環境格格不入,卻望着舞者掙扎扭動的軀體,落下了眼淚……

黎朶一直秘而不宣的美籍男友費恩在小米眼裡,遠遠地,似“驚鴻一瞥”,從事藝術行業,曾早早地向黎朶宣告他不會離婚,卻享用着黎朶供給的優渥生活。黎朶覺察到他的其他戀情,心理防線決堤……

唐穎的作品,豐盈的細節是有獨特審美格調的,她寫出上海的這一羣人的“時代表情”,大洋彼岸也並非幸福的終點,他們的掙扎和痛苦沉淪歷歷在目,尤其是寫出在物質表象之下,在厚厚的歲月包漿之內部,幾位女性始終對愛情懷有的真切而浪漫的念想。

理想的人生在遙遠的他鄉,就像理想的愛人也永遠在遠方。

· 隨手拍 ·

煙雨江南

圖/文 黃光月

5月中旬,當我和妹妹帶着爸爸媽媽一起來到烏鎮西柵景區內的時候,天空忽然下起了大雨,坐在烏篷船中,真正領略到煙雨江南的美麗景色。

隨手拍專用郵箱:ycwbwy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