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語謙言》後疫情時代,政府如何成爲年輕人的後盾(鄞楷謙)

全球旅遊業深受疫情打擊。圖爲泰國考山路市場。(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2022年,烏俄戰爭開打,後疫情時代引爆的全球性通膨風暴,中共二十大與中華民國年底的選舉。總總因素,使得這一年,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可能與不確定性。在國內,兩年半來的疫情影響,造成國內產業巨大的洗牌。臺灣引以爲傲的科技業、精密機械與民生工業在全球市場大放異彩,而同樣引以爲傲的服務業與觀光產業卻遭受重創。

2022年第二季起,確診人數暴增400萬人,染疫死亡人數從不到1000人到衝破8000人。 我們一直期待解封的那一天,但沒想到所謂的共存其實是棄守。我們沒有資格說很多孩子死了,但身邊過世的人,有長輩有孩子,也有一些一起長大的同儕朋友。建築在這些人48小時內焚化的骨灰之上,是立即性的經濟打擊。以臺南爲例,5月的遊客掉了快一半,而門票收入剩不到40%。復甦需要多久,還沒有答案。而敗走的指揮官,已經去選臺北市長了。

資料來源:臺南市政府觀旅局,作者整理

而全球性的通膨,也對臺灣造成了影響。中華信評14日公佈的報告中,標準普爾將2022年臺灣通膨率由上半年的2.5%大幅調高至3.2%。 18日中研院公佈2022經濟預測總展望之修正,由於疫情升溫與國內外政經變數,將今年經濟成長率由去年底預估的3.85%下修至3.52%。在消費物價指數(CPI)上,受到疫情的影響,1-6月平均較去年同期增加3.13%,躉售物價指數 (WPI)攀升達14.48%。

對迫在眼前的這樣大通膨與後疫情時代,政府是否做好準備,成爲年輕人的後盾呢?面對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在各項成本都增加的時代。當前應該馬上要做的,絕對不是再來一波振興經濟政策或是消費券,而是大力地去提高基本工資。並且在政策上鼓勵產業主動的、積極的去增加工資嗎。因爲唯有工資成本的增加,是一種能夠帶來業績成長的成本增加。

不同於父執輩與祖父母輩,當今這一代的年輕人,沒有經歷過太多的戰亂與貧窮。他們的童年、青少年時期,是臺灣經濟最蓬勃發展的時期。當時臺灣的經濟成長創造了一個奇蹟,是高速的經濟成長,貧富差距卻縮小的奇蹟。 在這一代青壯年人還是孩子的時代,那是一箇中產階崛起,社會充滿希望,邁向共同富裕的時代。他們見證了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與經濟崛起,也見證了兩岸在各個階段的友好與對立。

10年20年30年過去了,海峽對面的霸權的壓力依然沒有減少。自民進黨執政以來,對中國大陸的貿易依存度持續升高。依據財政部的統計資料,雖然2014-2015對中國大陸與香港的出口金額有下跌。但2016年之後,卻一路從1119億美元飆升到去年1887億美元,出超則是由666億美元提高到1046億美元。 這幾年疫情期間,兩岸貿易也絲毫沒有減緩的趨向。

在大通膨與後疫情時代,政府在兩岸關係上,應該要讓年輕人免於戰爭的威脅。沒有互動與溝通,只會不斷地加深偏見,拉高對立。

年輕人看着這個國家,因此不敢成家;努力的過日子,因此不敢生孩子。這是過去他們在學生時代,初出社會時所無法的想像的困境。面對這樣的困境,政府不能只知道用發錢來解決問題。事實擺在眼前,育兒津貼雖能緩解父母的壓力,但對於促進生育幫助是有限的。依照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19年新生兒17萬7千人,2020年16萬5千人,2021年15萬3千人,今年上半年僅有6萬7千人,全年恐有跌破14萬人的可能。雖然近幾年,開始有人注意到年輕人低薪跟居住正義的問題。但不單是低薪或是居住正義的問題,會影響生育率,兩岸關係也會,環境問題也會。

最近極端的氣候,炎熱的天氣,自然也會讓年輕夫妻擔心孩子未來要面對什麼樣的環境,而對生育下一代更猶豫不決。讓城市更韌性、更宜居,我們的家園與子孫才能免於危險。這幾天的炎熱,罕見地出現全臺38度以上的高溫,臺北即使在午夜,也還維持着30度以上的高溫。這幾年在地方上,不管是公私部門,都開始在做宜居城市的論壇與規劃。但這樣全球性的環境問題,需要國家層級的整合,去推動城市與城市間彼此的合作。

政府應該正視的是,少子化絕非一個單一問題,靠單一部門能夠處理。而是年輕人在當代遇到所有問題加起來,才造成少子化的結果。會出現少子化的問題,是國家發展長遠規劃出了問題。設立少子化辦公室,整合跨部會資源,這是非常必要而且也非常急迫的。在今天這樣的全球性通膨與疫情晚期。政府必須要成爲年輕人的後盾,必須要全面性的,解決年輕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從現在、此刻讓年輕人過得更好,臺灣的未來,纔會更好。(作者爲民衆黨副秘書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