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會議再提“經濟大省”,非常時期非常信號

文|凱風

經濟大省,再次被委以重任。

01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日前召開的重要會議指出,統籌好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爲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這是繼去年高層會議首提“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樑”以來,再次明確點名“經濟大省”,且被要求“真正挑起大梁”,擔起“爲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的重任。

這意味着,經濟大省要走在“拼經濟”的最前列,擔起穩增長、穩外貿、穩就業尤其是穩財政的重任。

早在去年,面對超預期因素帶來的衝擊,多場重要會議不約而同提出,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樑,發揮穩經濟關鍵支撐作用,沿海大省要完成財政上繳任務。

今年以來,隨着後疫情時代到來,經濟回升向好,但“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等問題依舊需要重視。

所以,重要會議明確提出,“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同時將“持續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被列入明年的九大重點任務之一。

在此背景下,重提“經濟大省”,既是聚焦於穩增長,也是着眼於地方債務風險化解。

正如中央財辦副主任韓文秀所說的,“債務低風險地區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能快則快。特別是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爲穩定全國經濟做出更大貢獻。”

經濟大省,無一不是經濟的“頂樑柱”和“壓艙石”,佔全國經濟的半壁江山,其經濟能否保持高增長,直接關乎大盤的穩定。

在經濟大省,以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爲代表的沿海大省,又是財政轉移支付的主要來源地,其發展關乎的不只是自身,而涉及中西部地區財政支出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

所以,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既是超高的戰略定位,也是不容迴避的責任和義務。

02

哪些省份稱得上經濟大省?

關於經濟大省,並無統一標準,但從歷次重要會議的與會省會就可看出端倪。

一個是去年7月召開的東南沿海5省市座談會提出,東南5省市要繼續挑起國家發展、穩經濟的大梁,發揮保障國家財力的主力作用。

當時與會的東南5省,分別是廣東、江蘇、浙江、福建和上海。

這些省份是財政轉移支付的主要來源地,以全國1/3的經濟體量,創造了40%以上的財政收入,貢獻了近80%的財政淨上繳額。

另一個是去年8月召開的經濟大省政府主要負責人座談會,提出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樑,發揮穩經濟關鍵支撐作用。

當時與會的共有6個省份: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

這是GDP總量最高的省份,也是人口最多的省份,經濟總量合計佔全國的45%,人口規模合計佔全國的40%左右,堪稱國家經濟發展的“頂樑柱”。

這場會議還專門點名4個沿海省份——廣東、江蘇、山東、浙江,要完成財政上繳任務,足見這些經濟大省的重要性所在。

此外,有些媒體將GDP十強省份都歸爲經濟大省之列,還有機構將京滬一道納入其中,這就多了湖北、湖南、安徽、河北、北京、上海等省份。

整體來看,經濟大省,首要在“大”,GDP總量顯然是第一位的。

單看經濟體量,經濟十強省份乃至4萬億GDP大省,都可歸爲此列,而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爲名副其實的第一梯隊。

但要真正挑起大梁,僅有經濟體量顯然不夠。

一個大省,必然要以綜合實力之強作爲前提,離不開工業實力、外貿實力、科創實力、綜合財力尤其是財政淨上繳貢獻等核心指標。

如果考慮到經濟、財力等綜合指標,嚴格意義上經濟大省主要有7個: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福建、上海、北京。

這些省份均位居東部,包括東南沿海5省及北方的山東、北京兩省市。

03

經濟大省爲何如此重要?

作爲世界經濟第二大國,我國部分省份放在世界經濟之林,足以與許多國家同場競技。

單從GDP總量來看,我國6個經濟大省2022年的經濟總量合計達到53.5萬億元,2023年有望躍升到56萬億以上,佔全國經濟比重達到44%以上。

如果將經濟大省的範圍擴充到10強省份,2022年經濟總量合計達到73.5萬億,2023年有望進一步增加到77萬以上,佔全國的比重更是高達60%以上。

退一步講,如果只看財政淨貢獻的7個經濟大省,即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福建、上海、北京,去年經濟總量也達到55.65萬億,今年有望攀升到58萬億以上,佔全國比重達到46%左右。

相比經濟總量,這些省份的財政貢獻更是無出其右者。

數據顯示,2021年,在內地31個省份中,只有8個省份對全國財政有淨貢獻,而廣東、北京、上海、浙江等東部5省爲主要貢獻者,山東、天津、福建爲次要貢獻者。

正是得益於沿海經濟大省的貢獻,我國有着充沛的財力進行轉移支付,以實現不同區域的均衡發展。

根據財政部數據,2023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達到10.06萬億元,其中四川、河南、雲南、黑龍江等省份獲得的轉移支付總額超過4000億元,連續多年穩居全國前列。

當然,不同省份人口規模不一,從人均轉移支付來看,西藏、青海、寧夏、甘肅、吉林、黑龍江等省份超過1萬元,爲最大受益者。

東部經濟大省雖然也獲得了一定的轉移支付,但由於上繳的金額更多,最終成了財政轉移支付的淨貢獻方。

不難看出,沿海經濟強省經濟、稅收能否保持穩定增長,關乎的不只是自身財政開支的可持續性,更影響到包括中西部、東北在內的幾乎所有省份。

04

經濟大省有經濟大省的重要性,其他省份也有其他省份的特殊之處。

大國優勢,在於全國一盤棋。

中國既有經濟大省,也有能源大省,更有農業大省。

東部經濟大省要勇挑經濟大梁,西北多個省份則要擔起能源安全的大梁,東北和中部省份也在挑起糧食安全的大梁。

從能源電力來看,山西、內蒙古、陝西的煤炭,雲南、貴州、四川等地的水電,都有力支撐了東部地區的發展。

從糧食來看,黑龍江、河南、山東、內蒙古、吉林、遼寧、河北等7個北方省份,糧食總產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

不僅如此,全國僅有的5個糧食淨調出省份,無一在東部地區。河南、黑龍江、內蒙古、吉林都在北方,而南方只有安徽1席。

這些省份, 除了安徽位於南方,其他都在北方,東北更是佔據兩席,黑龍江爲全國糧食產量第一大省,而中部的河南則爲小麥產量第一大省。

農業大省或許發展不及工業大省,但其重要性卻不能忽視。好消息是,今年的重要會議提出,“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這對於河南、黑龍江等省份無疑是好消息。

所以,既要看到東部經濟大省的貢獻,也不能忽視西部和北方省份對於經濟基本盤的重要性所在。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東西協力,南北協同,共同維護好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和產業安全,纔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