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商家眼中的雙11,是一場高攀不起的投流遊戲

雙11已經收官,持續一個月的超長待機,讓商家“熬紅了眼”。

儘管每一年,平臺的戰報都極爲亮眼,品牌方讓人咋舌的交易數據也吊足了市場胃口,但一片繁榮之下,越來越多的商家表示,“雙11,會狠狠懲罰電商人。”

這種“懲罰”,不僅僅是大促時間拉長,近一個月每晚加班加點,更難的是,“現在不投流根本做不出來。更重要的是,投流的費用貴得咂舌,即便掏真金去砸,轉化效率也極低。”

一家調味品創始人連續參加了四屆雙11,她告訴《聽筒Tech》,“我覺得自己已經精疲力盡。這個時期的流量太貴了,去搶這個曝光,對我來說,就是在虧錢,根本沒意義。”

投不投流,如何投流,對商家而言,都是一個問題。

擺在最顯眼位置的商家永遠最賺錢,這是零售不變的真理。實際上,不僅僅是大促,任何時間段,幾乎所有商家都在平臺爭取最佳的廣告位,平臺每年也會給到商家相關的政策傾斜,但由於曝光期間流量混亂,商家們往往“砸了真錢,打了水漂”。

好比無數條“困”在島嶼的一艘艘小船,如何從平臺的流量中掙脫出來,擺到消費者面前,這對每一個商家來說,都是一個難題。

而這個難題,歸根結底,或許依賴於一個更良性的電商生態。

困於流量的商家

在沒有自然流的加持下,爲了讓更多潛在的消費者看到商品,商家只能向電商平臺投入費用購買流量,燒錢投流。

“每年大促活動期間,流量都太貴了,對品牌來說,去搶流量,絕對意味着要虧錢。”一家參加了四屆雙11的調味品創始人告訴《聽筒Tech》。

該創始人表示,儘管平臺每年也會給到商家流量政策,平臺確實也會採購流量,但主要還是京東、天貓這種傳統渠道去曝光渠道採購,而且雙11曝光渠道期間,個性化推薦不夠完善,導致平臺的流量轉化率極低。

據該創始人透露,實際上,除了貨架電商,他們在內容電商、社交電商等平臺上的日常投流,也都是虧錢的。

這不是一位商家的無奈。

林濤是一箇中小商家,他開設了一家女裝店,9年以來,他從未參加過任何購物節活動。

“作爲小商家,投流參與活動,投入產出比相當低。”林濤直言,儘管平臺並未公開承認流量傾斜,但在日常的店鋪運營中,他能明顯感覺到這種“不公平”,“流量對頭部商家的傾斜是非常明顯的。”

作爲白牌小商家,運營店鋪9年以來,林濤有諸多的無奈。

剛開始運營店鋪時,林濤嘗試過投流,但他很快發現,對於白牌商家,投流並不能解決流量問題,“很顯然,投流的目標羣體不是我所需要的對象。我花錢投流,需要的是符合我產品的客戶流,而不是投流產生的‘無效流’。”

更重要的是,林濤發現,投流的轉化率極低,“你可能投了一千塊錢的流,產出爲零。”

這對林濤這樣的小商家而言,顯然是筆不合理的投入,“嘗試過多次後,我便放棄了投流,我的店鋪純靠自然流。”

林濤直言,從他身邊的諸多真實案例來看,對於不少商家來說,投流已經成爲壓在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身邊有不少店鋪,做着做着就關了,不少是因爲投不起流,沒有量,做不起來。”

尤其是近幾年的新店鋪,投流成本更是越來越大。

“現在付費推廣一天花費不少,壓力還是比較大的。開新店,流量問題不解決,基本跑不出來。”林濤坦言,他剛開始做淘寶店鋪,壓力不是很大,“想好了就做,不投流,也會有一些自然流,足夠養活自己。”

“但現在不準備足夠的人力物力成本,不拿點真金白銀去投流,肯定做不出來。”

這種情況不僅僅發生在電商平臺,電商直播行業亦是如此。

“5個月,投了十幾萬(元),沒做出來,撤了。”一位做直播的商家林南這樣向《聽筒Tech》傾訴。

林南在今年5月入局直播電商,帶貨女裝。爲了在海量的流量中做出來,她以自己爲IP,僱用了專業的攝影和美妝團隊爲自己拍攝穿搭視頻,同時也通過一些機構買流(包括贊和粉絲數等)。

但林南的投入“打了水漂”。

“直播電商的紅利期進入下一個階段了,個體戶的商家想做出來,需要大量的成本去做投流。”林南對《聽筒Tech》坦言,如果想一鼓作氣突破到更高的流量池,那是需要追投更多,講究排山倒海的效應,“這對我來說,耗不起。”

轉化率越來越低

實際上,爲了幫助商家實現更好的流量轉化,平臺一直都在給予商家億萬級別的加持和曝光。

尤其在大促時期,爲了爭取更多的商家,各平臺的暗戰也都在升級。

今年雙11期間,阿里媽媽上線全站品效推,幫助品牌商家使用品效組合廣告投放,助力商家ROI(投資回報率)提升。

京東方面則從商家關心的流量、運營和服務等核心維度出發,推出各類AI工具爲商家降本增效、提供千億流量扶持。而抖音和小紅書,也分別通過巨量引擎、千帆數據提供信息流廣告。

但商家們依然“苦”流量久矣。

一個問題是,流量費用的不斷上漲,讓商家很難進行成本管控。

在社交平臺,有商家提出這樣的質疑,“大家有沒有感覺,從去年開始流量變得很貴嗎?錢花出去了,但轉化率卻很小。”‍

還有商家明顯感受到被“切流”,“手頭的店鋪拉不進來流量,付費也起不到作用。”

不僅僅是中小商家,一些大型商家和MCN機構,近來感受最深的也是,免費的自然流量越來越難獲得,向平臺付費投流,也很難再獲得高額回報,甚至可能出現虧本的情況。

今年上半年,百亞股份在迴應銷售費用過高時曾公開表示,主要原因在於電商渠道包含天貓、京東等,品牌廣宣費用投入及電商平臺投流費用增加。

MCN機構遙望科技也表示,2023年,公司僅在平臺投流費用就花掉了23億元,但社交電商毛利率卻跌至-0.38%。

那麼,既然流量越來越貴,商家是否可以選擇不投流?

在林濤看來,這是不可能的。

“如果90%以上的同行都在投流,你不投怎麼活?不投就意味着沒有流量,那麼所有潛在的消費客戶羣體,都會被付費的商家搶走。”

在投流成本越來越昂貴的情況下,想要保證原有的盈利空間,就必須採取一些措施。

林濤表示,商家們通常會有兩個選擇,要麼壓縮產品成本,提高產品定價,“比如投了1萬元的流,就會將這個成本算到定價去,將定價提高。”

另一個選擇是,售賣低價的產品,這樣不僅可以省出投流錢,說不定還能意外得到平臺的低價流量傾斜。

但即便如此,電商人依然擺脫不了對平臺生態的擔憂。

有商家反映,“進入10月份以來,自己店鋪的流量開始懸崖式下跌,平時上千的流量掉到幾十。”他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的賬號出現了問題?”

今年雙11期間,某服飾小商家也表示,平時其店鋪日銷三五十單,生意好時超百單。但在雙11,他每天只有個位數訂單。

這不是今年纔有的事。實際上,早在幾年前,每逢大促,平臺都會上演流量不穩定現象。

在業內人士林哥看來,“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大家熟知的雙11,會有大量品牌方和大買手買平臺曝光流量,平臺也會設置各種激勵政策,將流量獎勵給這些品牌方。池子裡的流量是一定的,此消彼長,博弈起來,小博主或者小賣家分得的流量自然會變少。”

也就是說,面對平臺和不確定的電商生態,投流需要演變成“一門手藝”。

曹洋做了多年電商,他經歷了很多平臺的爆發期和繁榮期,此前,他曾與專業的投手、第三方投流公司合作,自己親自動手投流,也見證了投流模式和玩法的變化。

曹洋認爲,現在各大平臺的算法非常精準。他打趣,“不要想着能薅平臺的羊毛,再怎麼玩也玩不過平臺的算法。”

林南也發現這些問題,她告訴《聽筒Tech》,“當時有朋友提醒自己關注投流後會不會被限流;同時,也要琢磨自己的店鋪,是不是付費後自然流卻變少了。”

實際上,這些都是林南朋友踩過的坑,“沒開店鋪時,我是想不到的。我一直認爲,只要付了費就會得到一視同仁的待遇,但目前看來,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商家需要“人人平等”的流量機制‍

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是,行業需要一個更良性的電商生態。

尤其是過去一年,國內的電商平臺經歷了各種飛輪卡死的時刻,行業空前內卷,無序低價、僅退款被濫用,商家經營困難,同樣,消費者的利益也在受損。

林哥表示,“一方面,砸錢付費帶來的虛假繁榮違背了商業的本質,那些佔據C位的所謂頭部品牌品質到底有多好,消費者只能盲目投票;另一方面,在平臺的邏輯下,商家和商品本身能不能跑出來,自己也並沒有主導權。”

“實際上,現在做電商,首先你需要的是,被平臺先‘看見’,然後纔是賣貨。我真覺得,行業需要一個更良性的電商生態。”林濤認爲。

但遺憾的是,目前來看,這一現狀短期內仍難改變。

一位業內人士便分析指出,從歷史的機制來看,淘系與京東的流量分配在很大程度上以店鋪爲核心,淘系的品牌店鋪(尤其是天貓)以及京東的自營店鋪,天然佔據着平臺流量以及消費者心智的C位,擁有強大品牌和豐富店鋪運營經驗的商家,在流量分配時,才更具備優勢。

至於直播電商平臺,或許更容易依託達人直播打造“大單品”,但僅限於那些預算充足的大單品——直播平臺的商家流量成本甚至比貨架電商平臺還要高,這是行業的共識。

這對林濤等中小商家而言,顯然不是好消息,“我們拿什麼與大品牌來競爭?”

“我們需要的不是‘大品牌優先’,也不是‘投得越多折扣越大’。”林濤直言,對於諸多中小商家而言,需要的是,“大家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下,這樣對每一位商家都公平。”

林濤甚至發現,一定程度上,花同樣的錢,在拼多多上的轉化率和打造爆款的效果更好,“在拼多多,推薦機制是以價格爲核心,只要商品有價格競爭力,就能獲得一定的自然流。”

尤其對林濤等這樣的中小商家而言,他們更需要“人人平等”的流量機制。

在林濤看來,平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需要良性的機制,而不是花錢也擠不進去流量池。

“我們希望,每一位商家,都能以合理的代價,拿到足夠的流量。”在林濤看來,這纔是諸多中小商家需要的流量機制。

(文中均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