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終結民選皇帝 新國會責無旁貸
中國時報社論
第11屆立法院即將開議,新立法院承載60%拒絕民進黨「完全執政」的最新民意,堪稱任重道遠。尤其賴清德僅以40.05%得票率當選總統,立法院民進黨只獲得51席,國民黨52席成最大黨,加上民衆黨8席、無黨籍2席,在野黨應有所作爲。
民選獨裁 臺灣民主之恥
不過,回顧陳水扁執政時期,2004年大選泛藍獲114席,泛綠101席,朝小野大;2008大選國會減半,國民黨囊括81席、民進黨僅27席,同樣朝小野大,但國民黨對行使倒閣權有所忌憚,形成閣揆聽命總統、藐視立法權的結果,陳水扁無所顧忌,國民黨無計可施。若非2006年爆發紅衫軍反貪腐社會運動,無能的立法院不可能營造出2008年政黨再輪替的社會環境。鑑古知今,今日朝小野大的立法院,並不代表能夠有效制衡總統權。
總統制的特徵是人民、國會與總統的三角關係,人民選出總統行使政權、選出國會制衡總統,總統與國會如鳥之兩翼,須相互搭配協調始能順利飛行。不幸的是,立法院堪稱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既無制衡行政權的政治文化,規章制度亦不完備,加上民進黨內造型政黨組織文化,更不利民主制衡國會文化的形成。
臺灣民主化後歷經7次修憲、8次定期改選、3次政黨輪替,外觀已是成熟的民主社會,國際社會也高度肯定臺灣的民主成就。但實質上臺灣民主虛有其表,立法院只是爲政治人物的秀場、利益交換的賭場,既不能有效行使監督權,防止行政濫權,更無能創新立法,引領國家進步。過去8年民進黨完全執政,蔡總統竟能700多天不開記者會、不接受媒體聯訪;行政院沒收NCC獨立機關地位,肆意迫害新聞自由;新冠疫情肆虐,立法院「疫苗採購調閱小組」調來資料內容殘缺;索取進口蛋、快篩、疫苗採購等爭議案件資料,總是相應不理,官員答詢避重就輕,甚至粗口迴應。行政權獨大,立法院無能爲力。
威權時代我國憲法採內閣制,行政權獨大將近40年,立法院只是橡皮圖章。1990年代臺灣走上民主化道路,1992年完成國會全面改選、1996年完成總統直接選舉。1997年李登輝推動第4次修憲,取消立法院閣揆同意權,由總統逕行任命行政院長,立法院無從置喙。美國總統制三權分立制度嚴謹,總統須定期赴國會發表諮文,國會有立法權、預算權、人事任命同意權、聽證權,可以質詢官員、彈劾總統,足以有效制衡總統。
在野合作 推動國會改革
立法院運作文化與典章法規沿襲自威權時代,原本就欠缺制衡理念,李登輝設計出「超級總統制」,國會沒有質詢總統的權利,也沒有人事權,半套質詢權與文件調閱權,產生不了實質制衡作用,最多隻能發揮爲民喉舌的功能,實務上往往淪爲立委「服務選民」或打知名度的表演平臺,黨團協商制度進一步剝奪立委立法權,立法委員成爲政黨的工具。
蔡英文8年任期,兩度高票當選總統,兩度國會過半,在「超級總統」基礎上進一步形成「民選皇帝制」,總統權獨大,立法院淪爲行政院立法局,監察權自我閹割,考試權無關緊要。2024大選結果,三腳督格局雖讓賴清德僥倖當選,但選民不希望民進黨完全執政的意向非常清楚。
大選後,藍、白兩黨一度倡議改行「內閣制」、推動「國會改革」,邀請總統赴立院做國情報告、強化國會調查權、聽證制度、增訂藐視國會罪、立院人事審查權等,但立法院正副院長選舉,藍、白、綠三方各有權謀算計,立院開議前夕,各方又在盤算召委選舉如何利益最大化,「國會改革」議題有如空氣般消失。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數度表示,「未來是團結的民進黨,面對分裂的在野黨」,認定「國會改革」將一事無成。囂張的柯建銘背後是跋扈的民進黨政治文化,企圖分化在野黨,讓民進黨繼續享受榮華富貴,藍、白若不能體認在野合作推動「國會改革」的重要,讓賴清德成爲4成民意的「民選皇帝」將是臺灣民主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