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制衡民進黨 在野力量動起來

社論

民進黨雙林之戰再次獲勝,加上四項公投,可說是「六連勝」,國民黨不但無還手之力,還爲敗選責任問題爆發內鬨。不過,面對民進黨這個選舉威權「異形」,不只國民黨需要檢討,整個臺灣社會都要思考,是要繼續被各個擊破,還是共同發揮「制衡」的功能。

藍白不合 將被各個擊破

有論者以爲,補選、罷免的結果證明「多數選民買單現況」,這未免過度解讀。罷免林昶佐的同意票比不同意票多出11473票,林靜儀的得票僅比顏寬恆多出7840票,一來一往,對民進黨「不支持」的票數,還多出3633票,固然只佔總票數的1.4%,但證明了臺灣社會支持/不支持民進黨的差距極微;民進黨是勝利了,但在野勢力不是輸得毫無希望。

有句棒球格言:「一分差的比賽,總教練要負最大的責任」,意思是當實力接近時,操盤者的運籌帷幄纔是重點。逝者已矣,來者可追,臺灣民主會不會退化的關鍵,就在制衡的力量,是凝聚起來,還是被各個擊破。

以投票結果看來,國家機器有辦法凌遲顏寬恆家族,但在對林昶佐的罷免案卻起不了作用,蔡英文、賴清德親自爲林昶佐站臺,也只催出44.16%的不同意罷免票,遠低於同意罷免的55.84%,原因很簡單,國家機器有辦法追殺在野者,但不足以爲親執政黨人士漂白。民進黨可以對顏寬恆抄家滅族,但陳柏惟肇逃,林昶佐反對調查3+11疫情破口,再多側翼也無法掩蓋。

認知到國家機器的限制,才能夠釐清在野勢力的最佳策略。蔡英文想以鄭文燦取代賴清德參選2024總統大選,是公開的秘密。國家機器沒有辦法洗白鄭文燦是3+11幫兇,以及他被判決文認證的「澳門喝花酒」紀錄,在野陣營只要推出一位經過檢驗的2024候選人,他就算遭遇類似顏寬恆的處境,也有了免疫抗體,那麼國家機器能夠在選舉中造成的影響就可以降到最低。

制衡民進黨已非單一政黨所能獨力完成。國民黨是最大在野黨,民衆黨是後起之秀,柯文哲顯然還沒有決定是否以及如何與國民黨聯手。由柯文哲透過柯媽和顏寬恆「巧遇」方式間接表示對顏的支持,可以看出柯對「藍白合」有爲難之處,但國民黨與民衆黨若不能合作,就註定被民進黨各個擊破,這是雙方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政黨之外,臺灣的社運團體、媒體是否要放任民進黨的「選舉威權」,也是社會良心所必須面對。老一輩媒體人曾經歷風聲鶴唳的威權時代,年輕一輩就算沒有親眼目睹,至少也曾耳聞;今天的民進黨則如同納粹一般逐漸成爲「選舉威權」,藉由選舉取得權力,掌權後卻竭盡力量箝制人民的聲音,早已忘了建黨初衷。

民間國是會議 好的開始

現在只有極少數媒體不看執政黨臉色,絕大多數願意和政府合作,媒體人失去批評政府的空間。當年民進黨說置入性行銷是「拿人民的錢,洗人民的腦」,如今自己則是變本加厲,更以標案豢養網路側翼。媒體的天職是監督政府,看到這樣被閹割的第四權,真的是媒體人的初衷嗎?

更不要說,民進黨執政對社運的分化與操控。民進黨在野時與社運結盟,並且扶植友好者浮上臺面;執政後這些友好者紛紛入閣,聽命行事,臺灣一下子成爲「社運真空」。前臺灣農村陣營發言人蔡培慧,2013年是捍衛「牛豬分離」的急先鋒,被民進黨延攬當官之後,改口護航萊豬,這是民進黨控制社運的冰山一角。但社運代表社會的良心,就算少數人爲五斗米折腰,民進黨也不可能讓大多數堅持理念的人噤聲。

當然還有屢被政治力騷擾的檢察官與法官們,法務部以檢察一體爲由干預檢察官辦案,甚至對法官辦案指指點點,已成爲司法的日常,司法官們不憤怒嗎?縱有少數司法官爲了升遷而投靠民進黨,但絕大多數司法官不會向政治力低頭。

面對威權藉操縱選票壓迫少數,在野力量應該凝聚起來,這需要有人登高一呼,前副總統呂秀蓮倡議召開「民間國是會議」應是好的開始,盼國民黨、民衆黨及自主社運團體爲臺灣的民主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