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選出能實現兩岸永久和平的總統
社論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首次明確表態支持九二共識,並強調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理直氣壯、名正言順。作爲踐行國民黨兩岸路線的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找對了勝選的方向,也找到了兩岸和平的解碼。2024若能下架民進黨,讓兩岸恢復對話、剪除戰爭引信,臺灣人民有什麼理由不支持?
恢復對話 探索和平方案
九二共識在臺灣社會爭議多時,無需多言。但必須要指出,九二共識爭議的「升級時間點」,其實就發生在4年前,大陸領導人提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民進黨刻意曲解成「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讓這本已遭到標籤化、污名化的「九二共識」,陷入更加尷尬的境地,也失去了原有的戰略模糊空間。
如果單純站在陸方的立場,1992年臺灣有國統會、《國統綱領》,當時海基會提供的文字表述中,的確白紙黑字出現了「國家統一」4個字,爲九二共識加註「共謀統一」有何不可?但問題在於,1992年兩岸在「一箇中國」有交集、但對「哪個中國」有分歧,正因爲一方堅持自己是中華民國、另一方堅持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誰也統不了誰,所以才「各自表述」。
時至今日,無論是國民黨、民進黨、民衆黨,都堅持自己是中華民國,這個始終沒有變,北京以「一國兩制」統一臺灣的基本方略也沒有變,所以1992年時「誰也統不了誰」的問題或僵局,至今依舊存在。但區別在於,國民黨堅持的中華民國,固有疆域依法涵蓋大陸地區,大陸不是另一個國家。反之,民進黨、民衆黨的中華民國,僅是臺灣的代名詞,兩岸是一邊一國、互不隸屬,實質是違憲的臺獨主張。
迴歸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兩岸應該恢復事務性協商,並透過共識型塑臺海永久和平的解決方案。從近幾個月大陸高層、對臺部門的言行來看,北京已經做出了重要的調整:首先,今年大陸舉辦的兩岸人士會見、研討會上,均未刻意提及「兩制臺灣方案」,取而代之是談如何透過兩岸融合促進統一、如何促進和平避免戰爭;其次,大陸在直航、觀光、農產品等問題上向臺灣釋出善意,表明有意解決臺灣民生問題;此外,大陸禮遇馬英九前總統,並尊重其發表凸顯中華民國的兩岸論述。
相互融合 積累心靈契合
相較於2019年提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時的進取,以及與去年美國衆院議長裴洛西來臺後民間高漲的武統躁動相比,今年大陸對臺策略的一系列調整,顯然是轉向了謹慎務實。這與中共二十大後,大陸高層要求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冷靜研判國內外情勢,務實面對自身問題,先後完成疫情解封、對美關係趨於緩和、在俄烏戰爭中調整立場、重振民營經濟的一連串動作密切相關。
2019北京版的九二共識側重於「共議統一」,但無論是兩岸關係的曲折歷程,還是香港迴歸後的事實,都證明如果沒有充分的融合、沒有民衆的心靈契合,追求形式上的統一,反會產生更多波折和動盪。臺灣民衆之所以擔心一國兩制,畏懼統一,就是看到了香港經驗,在沒有融合的狀況下爆發矛盾、摩擦,最後演變爲衝突。如果兩岸能在和平發展的基礎上,在相互融合中逐步積累心靈契合的條件,纔是真正有利中華民族綿長福祉之路。
因此,相比「共議統一」,「永久和平共識」更具重要、迫切性。2008至2016年,兩岸有能力、也有管道協商對話,並開創了和平發展榮景。但2016年之後,民進黨不改變《臺獨黨綱》、蔡政府違背依憲處理兩岸事務的承諾,大陸拒絕和民進黨協商,只好單方面提出「臺灣方案」希望引發討論,而民進黨也不屑於和大陸和平發展,轉頭去和美國右翼勢力共議如何抗中,以謀求「恐怖平衡式」穩定,但這是假和平,不是真和平。
如今,下架民進黨已成爲臺灣多數民意,2024年的中華民國領導者,需要拿出更堅定的決心,也要懷有更圓融的智慧,恢復兩岸交流與對話,讓兩岸有機會形成並確立永久和平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