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火炬職院:踔厲奮發二十載 砥礪奮進爭一流
20年來,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始終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精準對接“國家火炬計劃”戰略需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園區、服務中山、面向大灣區,堅持“高、新、特、精”的辦學理念,精準對接產業新發展,成功創造了高職教育“院園融合”的“中山火炬模式”,成爲全國131所、廣東省10所之一、中山市唯一一所集國家示範(骨幹)高職院校、國家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和國家“雙高計劃”建設院校於一身的中國高職院校,譜寫了一部高職教育跨越發展的華美樂章!
篳路藍縷
“四個優先”建設“園區大學”
伶仃洋畔,實業之城。1990年,國家火炬計劃落戶偉人故里。以“三來一補”爲起點的火炬開發區,經過10餘年的高速發展,迅速形成了電子信息、包裝印刷、生物醫藥、精細化工、汽車配件五大主題產業,同時建成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中國包裝印刷生產基地等六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園區產業歸類聚集的集羣效應初步彰顯。
高技術產業催生高層次職教。火炬開發區深刻認識到,需要一所自己的高等職業院校,作爲優化營商環境、再造產業鏈的強大動力源,培養園區急需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早在1997年,火炬開發區管委會就與當時的中山學院合作在當年建成啓用的火炬開發區理工學校試辦中山學院藥物化學專業大專班;2000年,張家邊企業集團公司與株洲工學院聯合創辦中山包裝學院(實習基地),爲國家級包裝印刷基地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003年,火炬開發區與株洲工學院聯合向中山市人民政府、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提出申請,在原火炬開發區理工學校校園、校舍及鄰近四間工廠基礎上,依託中山包裝學院(實習基地),創辦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2004年4月28日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正式成立,實現當年獲批、當年掛牌、當年招生的奇蹟。
爲更好地統籌園區資源,適應園區產業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在火炬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的主導下,學校成立了由區管委會、區屬十大總(集團)公司、學校三方組成的董事會,制定《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董事會章程》。在董事會統籌下,區黨工委、管委會通過“四個優先”傾力支持學校發展:學校用地優先規劃,學校問題優先解決,學校資源優先配置,學校投入優先保障。產學研深度合作、政校企資源整合,爲獨立辦學注入了強大的產教融合基因。
強基固本
“四個合作”催生“火炬模式”
經過2年多的辦學實踐,學校於2006年正式走上獨立辦學之路。在政校企三方緊密聯動之下,學校實施了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四個合作)”爲核心的機制創新、改革發展與強基固本之路。
合作辦學。爲解決學校辦學資源不足的問題,在火炬開發區管委會協調下,學校與火炬開發區工業開發有限公司簽訂聯合辦學協議,共同盤活佔地200畝、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的閒置廠房。政校企三方共同組建校區管委會,建立生產性實訓校區。學校依照產業對接、專業對口的原則,吸引合作企業入駐,企業提供實訓崗位。2010年4月,火炬開發區管委會印發了《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兼職教師政府津貼實施辦法》,該辦法規定,凡是火炬開發區轄區內各企業的技術骨幹和管理精英,到火炬職院兼職任教,均可申請6000~20000元不等的政府獎勵津貼。
合作育人。學校依據“園區經濟”運行模式特點,對照園區產業發展方向和結構,開設包裝印刷、信息工程、光機電工程、經濟管理、電子工程、生物醫藥等6個系27個專業;提出了構建“三三五”人才培養組合機制:將學生的三年學習時間劃分爲三個時段,學生畢業時要獲取三種證書(畢業證、技能證、素質拓展證),將學生的崗位實習教育切割爲五段;實施“深海探珠”計劃,要求專業教學團隊要帶着任務深入企業生產一線的“深海”,去獲取課程改革的“珍珠”(第一手資料);要帶着問題鑽進生產一線,掌握生產環節、崗位羣的運作銜接;要帶着成果浮上來,把研究成果編成校本教材,重構課程體系。
合作就業。積極探索學校、學生、社會、企業、家庭“五位一體”的就業模式。充分整合優質就業資源,與企業深度融合,合作開辦了“鬆德機長班”“緯創班”“中榮班”“中智班”等訂單培養班,實現學生入學即就業。
合作發展。截至2010年,學院含繼續教育在內的畢業生,累計近萬名留在中山高新區就業。在實訓校區,入駐的18家企業工業總產值達到4億元,在這一平臺上產生了25項發明專利,30項實用新型專利,校企雙方正走向“一體化發展”的道路。
2010年9月,全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工作會議在杭州開幕。時任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學校黨委書記、代院長鄒鑫在會上作題爲《依託工業園區,建立董事會制度,實現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經驗介紹(全國當時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共1215所,作經驗介紹的僅2所),受到與會代表的高度關注,“政、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四個合作”催生的“中山火炬模式”正式走向全國。
砥礪奮進
“三精三融”建成“國家骨幹”
近10餘年來,火炬開發區實施產業轉型升級戰略,啓動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爲核心內涵的“二次創業”,原有的六大國家級產業基地調整爲八大國家級產業基地,要求學校加快培養一大批能夠適應八大主題產業轉型升級要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學校對接園區主題產業,將原來的6個教學系、27個專業調整爲生物醫藥、包裝印刷、電子工程、裝備製造、信息工程、光電工程、現代服務、管理工程等8個專業教學系、32個專業,專業與園區產業高度匹配。
爲服務火炬開發區產業轉型升級,學校以建設國家骨幹高職院校爲契機,於2015年制定“院園融合”服務園區產業育人模式改革的總體方案,實施以“專業精準對接產業、課程精準對接崗位、實訓精準對接生產”爲核心,以“融體制、融資源、融行動”爲重點的“三精三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充分利用學校區位優勢和園區產業集羣優勢,實現特色專業羣與園區國家級產業基地緊密對接;課程內容更新與崗位能力要求緊密對接;實戰化實習實訓與企業生產過程緊密對接,完善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流程,優化了技術技能人才供給鏈。針對產業升級新需求,新增光電技術應用、光電製造與應用技術等5個專業,淘汰人物形象設計等10個與高新區產業發展匹配度低的專業,先後共建易山重工學院、信達光學學院、金源機電學院、明豐電子學院、咀香園健康食品學院等7個企業冠名的產業學院,並以此爲依託將專業羣建設落實到產業鏈上。
爲確保“三精準”育人方法的有效實施,學校提出了體制融合、資源融合、行動融合“三融合”保障措施,充分利用政府、政策優勢和園區職教資源優勢,突破體制障礙,發揮政府主持、行業企業主導、學校實施的作用。一是通過建立促進“產教對接”的長效運行機制,組建適應“園區經濟”運營特點的學院董事會,實現“體制融合”;二是通過政、校、企共同致力人力資源(師資與技術顧問)跨界開發,聯合共建生產性實訓校區和產業學院,充分利用企業設施設備培養人才,實現“資源融合”;三是通過建立推動院園融合發展的多樣化合作平臺,推行產教緊密對接的人才共育,建設“產學研創”綜合體助力政府、企業和學校“雙創”同行,實現“行動共融”。2014年、2018年,學校分別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職業教育)二等獎。
2015年,省委政策研究室專門調研學校校企深度融合的特色做法,並形成調研報告《如何破解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兩張皮”難題——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合作辦學的做法與啓示》;2016年,學校正式通過國家骨幹高職院校驗收,躋身全國1300多所高職院校的前200強,同期,被列爲廣東省一流高職院校建設單位,爲實現全國優質高職院校目標繼續奮鬥。
黨建領航
“雙高爭先”高擎“職教火炬”
步入新徵程,學校以國家“雙高計劃”建設爲核心,對接園區6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和“3+3”現代化產業體系,以產(產業)生羣(專業羣)、以羣建院、以院助企,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平臺,同時結合大灣區和開發區產業實際情況,重新規劃五大複合交叉型專業羣,形成對接產業緊密、專業羣特色鮮明、適應並引領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優勢特色專業羣,積極培養滿足區域產業技術升級的複合型和跨界型人才。
學校始終堅持“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圍繞“八個聚焦八個提升”黨建總體思路,將黨旗插進產業園區,打造“四鏈六聯”黨建工作體系;構建“黨建鑄魂+特色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形成“一院一特色”思政育人品牌,引領師生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目前,學校與園區產業鏈上重點企業共建19個黨支部,通過“鏈上黨建”把黨旗插到園區師生活動全域,“把黨旗插到工業園區”列入教育部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典型案例。
積極構建產教關係自動調節的職教生態體系。牽頭整合園區560餘家規上企業資源,打造“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產教聯合體”;與華帝、明陽等本土優質企業分別組建6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5個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聯合體和共同體“兩翼齊飛”,實踐中心“多點開花”,孵化出“光大光學”“美景光學”等灣區優質企業,助力9家企業被評爲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一條街就是一個超級孵化器”等11個案例入選省級以上產教融合案例,獲全國產教融合50強。
通過持續推進“深海探珠”計劃,出臺《教師“深海探珠”多維度實踐鍛鍊體系建設方案》,進一步暢通教師深入企業一線“海洋”的通道,鼓勵教師參與企業崗位標準開發、工改技改、新產品研發等活動,探回“三教”改革的明珠。將園區企業的361項新技術、1226項新工藝、105項崗位新標準引入課程,優化專業設置、推進“三教”改革,建成1個國家級和5個省級專業羣,形成“一尖(包裝策劃與設計)五強(智能光電、應用電子、藥品生產、數字媒體、國際經濟與貿易)”的“國家級產業園——高水平專業羣”的共生共榮新生態,服務產業穩鏈補鏈強鏈的功能進一步凸顯。一批青年教師博士參與國家級專業、課程、教材、基地和項目的“五金”建設,取得教學成果獎、教學大賽、課堂革命案例等國家級教學榮譽,成爲學生喜愛的“金師”。師生獲國家級獎項200多項、省部級獎項300餘項,2022年獲國家教學成果獎(職業教育)二等獎1項。
致力於爲大灣區培養“五育並舉德技並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與園區企業建成“桂山德藝養成坊、火炬學徒訓練營、香山工匠鍛造場”等一批特色工匠訓練基地,火炬學徒培養模式享譽全國。“朗漫”“澤芯”等火大校友企業正成爲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火炬明珠”。樹立“留學中山”品牌,招收來自亞洲、美洲、非洲等20餘國留學生,致力打造具有“世界範”的時代工匠培養高地。
學校瞄準國家戰略與地方需求,堅持大小兼顧,以全國視野,定向發力,通過項目爲媒、整合資源、發揮專長、精準施策,爭做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製造業當家的排頭兵。組建珠江西岸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四合院”,月均“轉化”1.5件專利;組建“青年突擊隊”,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等,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技能和縣鎮村高質量發展緊密結合,把課堂、實驗室“搬到”工廠車間、田間地頭,通過“科技+教學+學習+實踐+服務”融合的一體化模式,爲“百千萬工程”貢獻青春力量。對口幫扶六盤水幼專獲貴州省東西部協作示範校;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受團中央表彰;鄉村振興催生出“一朵菌脫貧一村人”“一條魚致富一條村”“一枚果創生一條鏈”的生動案例。
星火成炬二十載,向光而行新時代。
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不忘育人初心,勇擔復興使命,秉承“立德明志精業惟新”校訓精神,以二十載輝煌爲基石,繼續高擎“職教火炬”,絃歌奮進,爲建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高職院校而努力奮鬥!
文/朱儁 樊向前 鍾嘉妍 圖/中山火炬職院提供
◆編輯:龍慧◆二審:陳吉春◆三審:周亞平
來源:中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