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打破“終身制”,讓院士迴歸學術

近日,兩院院士大會分別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工程院章程》,進一步明確了院士的增選機制和退出機制。

打破“院士頭銜終身制”是一場銳意改革。從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首次提出“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到2014年《中國工程院章程》(修訂案),明確在原來“撤銷院士稱號”相關規定的基礎上,增加“院士勸退”制度;從2022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強調,讓院士稱號進一步迴歸榮譽性、學術性,再到此次兩院進一步明確院士的增選和退出機制,我們既看到了打破“院士頭銜終身制”的循序漸進、銳意進取,也看到了健全院士制度的通盤謀劃、科學安排。

打破“院士頭銜終身制”是一種返璞歸真。在人們的認識裡,院士羣體是在科學研究上最有貢獻、最具權威的一批人,受到社會的普遍尊崇,具有很高的社會美譽度,但這並不意味着“一朝院士終身院士”。一些單位和個人給院士退休、請辭設置重重障礙,甚至打着他們的旗號要項目、報課題、評獎,其實質是對院士身份的“綁架”。兩院院士總數上千人,難免有個別人學術不端、道德不濟,乃至違法犯罪,不打破“院士頭銜終身制”,不以開除或勸退等方式及時把德不配位者清除出去,就很難維護院士羣體的聲譽和院士隊伍的純潔性。打破“院士頭銜終身制”,明確院士退出機制,本身就是一種對“院士迷信”的祛魅,本身就是一種實事求是和返璞歸真。

打破“院士頭銜終身制”是一次唯實動員。在一定程度上,科學界存在着重頭銜、重職稱、重帽子的情況,在一些地方、一些單位,科學研究成了“發帽子游戲”。在林林總總的各類帽子中,“院士”處於至高位階,具有標誌性意義。打破“院士頭銜終身制”的更深層意義還在於讓更多人看到“頭銜”並非一勞永逸的“硬通貨”,踏踏實實開展科學研究,實實在在取得創新突破,切切實實解決國家之需,才能擁有令人敬仰的學術地位。說到底,是要在全社會樹立一種“輕帽子重實績”的價值導向。從這個意義上說,打破“院士頭銜終身制”也是一次不唯論文、不唯帽子的大動員。“頭銜爲虛,成果爲實。”廣大青年科研人員不妨在這次動員中,堅定求真務實的信念,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力爭產出重大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夯實科技自立自強的根基。

還需明確的是,打破“院士頭銜終身制”並不是降低院士的權威性和影響力。相反,打破“院士頭銜終身制”,讓“院士”頭銜迴歸學術,對院士羣體提出了更高要求——唯有在科學研究上不斷突破、在培養後學上不遺餘力、在品德風骨上堪爲世範的大科學家才能當選院士,才能留在院士隊伍中。那些濫竽充數、德行不濟者,很難進入院士隊伍,即便混入了也會被淘汰出局。長此以往,院士羣體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將進一步提升,而這恰恰是院士制度改革的初衷所在。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