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之後兒女各自婚嫁、老夫老妻換房子想離醫院近 媒體人勸退休人士摒除「亂想主義」
退休,如果意謂着不用工作,那麼一定會陷入某種無聊。 示意圖/ingimage
有關於退休,有許多老觀念,都是經不起細思的。我曾經聽過一個線上演講,來自大陸知名的媒體人袁嶽。他說:「據統計六八%的人有環遊世界的夢想,但沒一個人會實現的!」
至今都還沒有任何一個人,遊玩了全世界一百九十多個國家。因爲大多數人的夢想就只是夢想,沒有行動,不會制定計劃,爲自己的目標分配金錢和時間(其實一百九十多個國家要全部遊玩完畢,標準也太嚴苛了。
美國有人做過統計,退休後真的開始認真執行環遊世界夢想的,只有三%,這個衡量標準比較寬鬆,退休後有持續性的出國就算)。
本文出自《這一生值得好好活》
你把未來的自己當成別人,隨便安排一個模糊的、和別人沒什麼不一樣的目標給未來的自己,跟候選人在開空頭支票一樣:「我沒有故意騙你,不過我也沒想過如何具體實現,就且走且看吧。」
退休,如果意謂着不用工作,那麼一定會陷入某種無聊,某種不被社會需要的空虛。甚至,當你不是一個爲家庭帶來收益的人,回家還爲家裡找麻煩的話,你就變成了家庭的負面資產。
一般人怎麼看待自己的中老年?的確非常消極。我最常聽見的,中年之後,兒女各自婚嫁,老夫老妻換房子的原因,都是想要換到一個「離醫院比較近」的房子。
誰都知道爲什麼,「老了就會生病啊!」人們都是這麼認爲的。那麼,誰的生命也都會結束,怎麼沒有人要就近住到離安葬更方便的地方呢?
你會說,當然沒有。因爲如果沒救了,就不用急着送過去。但是,如果你的身體已經搞差了,也不會有生活品質可言,那麼急着送急診把自己救回來,真的有意義嗎?
我們可以讓自己不要太早失能,在離開之前平均躺了快八年嗎?我的許多朋友,在中年之後都扛起照顧親人的責任。能不能長命我們未必能決定,但能不能讓自己還能跑能動,醫學證明只要你早點鍛鍊自己,我們的努力應該有些用處。
有關於退休,我們必須有除了「亂想主義」之外的理解。你不必工作了,但是你想做些什麼?
(本文出自《這一生值得好好活》作者:吳淡如)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