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差距在哪?專家:中國從13億中選人才,而美國則是70億
同樣在國際上佔據重要地位的大國,中國和美國一直都會放在一起做對比,從國情、人口、GDP等等,那麼,如何在對比中勝出呢?
國家的崛起,人才是其中的關鍵,但是中國卻又是美國最大的生源地,選擇在美國留學的學生高達90%以上,人才外流現象嚴重,儘管近些來出現了“海歸歸國潮”,但是還有很多高精尖人才仍然沒有歸國。
更是在一次採訪中,中國轉型和戰略問題專家邱震海說過:新加坡前領導人李光耀曾經說過一句話——中國還在13億人口當中選人才,美國是在全球70億人口當中選人才。
中國人口可是遠超過美國的,但是人才差距這麼大,究竟是差到哪了呢?
中國人才外流,全球第一
從上世紀開始,隨着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一場世界性的人才爭奪戰正式打響。
但是最先開始人才流失說法是在國外一個記者,在發現許多英國科學家紛紛到美國就業,並且刊登在倫敦的《標準晚報》上的,那時候世界各國就已經開始人才外流。
高校作爲輸送高端人才的聚集地,一直都深受國家和人民的關注,自然是佔據這場戰役中的首要位置,但是中國在這方面就略顯得被動和不利。
當我們的目光聚焦在中國高精尖人才身上,就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國內一流名校的外流率尤其嚴重,打個比方來講的話,培養美國高學歷人才的學校機構,不是哈佛、耶魯本土大學,反而是清華、北大等國內的一流大學,在國內校園的文化,出國留學進修是大部分人的選擇。
盡在2006年,兩大高校一共有1000餘名本科畢業生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其中大多數的博士生選擇在國外參加工作,其中博士畢業生5年後還留在美國工作的比例中,幾乎被中國博士畢業生佔滿了,高達9成的數據看着就心痛。
而在外留學的人才基本上就是中國最優秀的學生,可以說北大清華已經成爲了美國哈佛等高校的培訓班,用最多的教育經費爲美國提供了頂級人才。
最優秀的中國學生跑到了美國,但是在中國的國外留學生卻不是最優秀的,這種在結構上的不對等,也是導致中國人才流失的原因。
對於招攬國外人才來講,中國做的比較晚,所以就更加難以吸引到一流的人才,有本書叫做《移民潮中國怎樣才能留住人才》,裡面詳細介紹了2011年中國在國外的留學生高達110萬,但是國外在中國的留學生才只有29萬,這個數據相差的可是有一些大。
這就相當於,在中國老師傅這學會了全部的技術,因爲需要去美國“進修”,最後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一手培養起來的“徒弟”給別人效力,還得誇“徒弟”技術真棒。
這不是悶聲吃大虧的典範嗎?
更是有研究表明在世界前500強大學任職的中國科學家,大概有33%都在國外任職,人才流失更是層次方面的流失。
這個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就像是巴格瓦蒂曾經在論文中指出,人才外流不僅使得教育投資血本無歸,也使得政府失去了一部分的稅基。
這些都是有數據支撐的,有一位印度學者的估算,由於本國技術人才向美國移居,損失的稅收佔到了年度財政收入的2.5%,相當於給美國做貢獻了。
對於世界來講,中國是不論是國力還是經濟都是增長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然而在物質財富迅速積累的同時,中國也面臨着巨大的代價。
像是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城市快速進化中的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空氣質量,還有較高的稅收,較低的民衆醫療保障福利之類,都是當下的棘手的問題,可以說是生存成本在不斷上漲,但是幸福感一直下降,已經開始動搖到人們生活的基礎。
據統計,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國家政府的國民福利開支,在西方國家一般佔用本國政府總支出的約一半的水平,甚至更多,佔本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0%-30%。
相比較下來我國在2009年中央財政中的社保支出、醫療支出、教育支出分別是7.6%、2.7%、4.5%,當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除了這些基礎的保障以外,企業發展和創業制度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在當年經歷過全球經濟危機之後,美國當下採取了許多的鼓勵創業的措施,像是長期提供無息貸款,提供投資和培訓服務等,像是在邊遠地區的企業,還會提供特殊的優惠政策。
相比之下,我國在企業風險投資、創業時期所需要的孵化體系,激勵制度等制度的設立還很受限制。
所以也會導致一些人才會選擇移民,中國的人才流失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程度了。
移民“有大作用”
隨着西方國家人口老齡化、投資業務向外拓展、再加上後續力量跟不上,所以很多國家都會考慮到通過移民的方式改變當前的現狀,美國也不例外。
根據報道,爲了吸引投資移民,美國國會提案“外國人購房超50萬美元可獲的美國居民簽證(綠卡)”,這點美國大的算盤還是很響的。
在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承諾下,讓有實力的國外民衆將本國已經飽和的房地產行業消耗掉,同時給了綠卡只是擁有了長久的居住權,沒有具體的工作承諾,但是卻可以帶來更加有財富實力的消費,讓已經僵掉的經濟開始變得活躍起來,是懂得運營的。
通過本國的市場、資源優勢,在這番“招商引資”操作下,重振美國對於全球資本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與美國相反的是,在國際移民浪潮中,中國海外移民正在呈擴大的趨勢,並且在之前的報告中顯示,中國已經成爲了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輸出國,中國的只是精英流失特成爲了全球之首。
如今,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可以將原本擁有物質財富還有人才財富留下來,纔是真正重要的。
突破
首先要先打破壟斷的情況,先跳出14億這個範圍,從全球70億人口中尋求所需人才。
中國作爲國際人才爭奪戰的後來者,已經開始逐步做出調整迎接挑戰,從2000年開始,一些中央直屬企業高管職位開始嘗試面對海內外一同公開招聘,希望可以收穫一些,國外的頂尖人才,其中一線城市的改變尤其明顯,一時間也聚集了各領域的專業性人才。
對與海外入境政策的修改,也提供了不少的幫助,實現了引進國外人才方面的重大突破。
初見成效之後,更是緊接着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吸引計劃”:
第一個以年薪等市場化條件作爲中國綠卡准入標準,對海外華人永久居留提供了便利,更加方便出入,節省時間的同時,也留下了好的印象。
第二個是隻要是自己願意,海外博士人才是可以直接申請綠卡,呈現出海納百川的開放姿態,只要你足夠優秀,在中國什麼都不是問題,解決了後顧之憂。
第三放寬了來中國留學生的門檻,也鼓勵國外留學生在華創業、實習,希望可以吸引到更多人才等等。
中國已經在盡全力推動自身向學術世界大國發展,這背後是國家的戰略——停止多年來人才外流現象,使得中國作爲科研國家對人才更加有吸引力。
人才作爲第一資源,是國家發展路上的基石,必須把握好戰略主動性,做好戰略謀劃,向着人才強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穩步發展,不斷引進好的經驗,好的人才,將人才流出,改爲人才流入的良性循環。
隨着人口紅利逐漸遞減,各地區都在爭取人才紅利,中國對人才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導致國內的就業創業環境不斷改善,“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等,都給國內人才和海外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在2017年的10月,匯豐銀行發佈的“全球移居人士年度調查”中顯示,中國作爲職業發展機會和移民目的地排名位列全球第二名,僅次於美國,同時,還出現了比較好的趨勢,已經開始從一線城市逐漸向二線城市和西部地區轉移,這也說明了中國的二三線城市已經開始逐漸被國際人才看好,有好的發展前景。
雖然說中國已經在國際人才爭奪戰中有了巨大的成就,但還存在需要進步的地方,像是目前仍然會有大量的高精尖人才留在海外;第有些地區政府出面引進人才,容易引起政治誤會,還會造成一部分人利用這點搞形式主義,鋪張浪費;有些生硬,比如說有些限制像是年齡規定是50歲,超過就被排除了,有些可惜。
我們還在不斷改善中,相信以後中國一定是高精尖人才的首選之地,最後祝福祖國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