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 僅此一家、絕無分號、無須加註!
近日兩件事都與「中華民國」有關。其一,外交部去「中華民國化」,在官方臉書輕率明示本月索馬利蘭臺灣代表處揭牌因未有「中華民國」國號而認爲少了不必要的贅字、感到「酥胡」;其二,筆者重讀去年底清華大學教授楊儒賓所撰《正視國府渡海遷臺的日子》一文。
對比之下,兩者對於「中華民國」的解讀與觀感截然不同。在楊教授筆下是一個讀書人對於中華民國近代史的忠實陳述並且替看似落難的「中華民國」打抱不平。
楊教授一針見血指出假如沒有國府四度遷都,民國38年4月,南京遷廣州;10月,廣州遷重慶;11月,重慶遷成都,12月7日經行政院會決定從成都渡過大江大海到臺北,歷經比共軍兩萬五千里長徵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南渡至臺北,便沒有這部延續自民國35年起制定於南京、象徵中國現代化的首部華人憲法;沒有憲法便沒有「政府組織」與「基本人權」,所有今日習以爲常,宛如空氣般的民主、自由、法治,將因中華民國之不存,而無以安傅。國府南渡代表中華民國得以永續,否則中華民國早已是歷史名詞,怎能不銘記在心?
中華民國在臺灣的70餘年,不乏扮演改變歷史走向的要角,今年3月辭世的郝柏村前參謀總長、前行政院長與上個月謝幕的李登輝前總統各是着例。郝先生象徵「中華民國派」的典型,猶記當年爲捍衛尊嚴而在辭去院長職務前高喊「中華民國萬歲,消滅臺獨」的風骨,他是軍人出身、歷經抗戰、國共內戰堅守家園的典範,一生致力於捍衛中華民國,清楚知道自己所效忠的國家與歷史文化。
相較之下,李前總統或可說是民主化進程的承繼者,延續先總統經國先生的本土化路線,希冀這個李口中的「外來政權」能夠被理解及融合。只是李前總統在憲政改革的過程裡爲德不卒,雖於民國80年通過《國家統一綱領》,贏得人民信任後卻「突然」改變心意,忘了告訴人民貴爲中華民國總統所服膺的國家永遠都該是「中華民國」;隨之而來的「戒急用忍」、「兩國論」,造成兩岸漸行漸遠,讓有心人士及政客們開始藉臺灣之名而淡忘中華民國。
正本清源,攤開《中華民國憲法》不難發現,無論是國號或增修條文中「國家統一前」的宣示,均指明「中華民國」而非僅是「臺灣」。
「中華民國」傳承自中華文化的正統血脈,每當有心人士想借殼上市、以假換真時總教人痛心,諷刺的是時常主張「臺灣國」就是「中華民國」之士,卻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所授予公權力的執政者。鐵打的是衙門,流水的纔是官,不應本末倒置!國名在歷史、文化與法律上所具的正當性,怎能因政客的意識形態說變就變、要忘就忘?
無論喜歡不喜歡臺灣的現狀,更無關統獨意識,「臺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是建構在中華民國憲政架構下千真萬確的既定事實。因此,任何一個宣稱「愛臺灣的人」若沒能有此正確認識,便是身爲中華民國國民卻不知中華民國曆史與典章的無知之士。
臺灣當然重要,因爲這是當年「明鄭入臺」、「國府南渡」的重要舞臺,沒有臺灣,就沒有中華民國,有了臺灣才讓中華民國得以延續到永遠,但臺灣萬萬不可借「中華民國」的殼而喧賓奪主。
民初憲政史對某些人而言或許遙遠,假如連我們自己是誰都無法清楚認識,則誤敵爲友、相煎太急的戲碼將一再上演。其實,先總統經國先生所言「我是臺灣人,我也是中國人」,便清楚告訴我們不僅是臺灣人,更是中華民國國民!我們應謹記經國先生的期許,不論先來後到、本省外省、臺灣人大陸人,大家都是一家人。中華民國絕非贅字,是全華人象徵民主、自由與法治不可變的基因(DNA)。
最後,針對蔡總統迴應「贅字」風波:「中華民國絕對不會是贅字,要把中華民國臺灣帶到國際上去。」筆者以爲現實或仍有待努力,但中華民國不僅僅只有臺灣,更包括大陸!作爲領導人不該輕忽自己的使命,應努力在國際舞臺上爭取身爲中國人的金字招牌、正統老店、絕無分號,並理直氣壯地表示中國就是中華民國。蔡總統的話只對了前半,更重要的是時常加註臺灣兩字會讓人誤會我們只是臺灣而非中華民國,或許該忍痛拿掉的「贅字」是臺灣!(作者爲法學教授、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