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對標日本製造業
談到製造業,日本給人固有的印象是製造業水準頗高。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許多緊密設備都是引進自日本。而近年來我國製造業水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是老牌製造業強國,一個是後起之秀。但最近幾年的日本製造業以豐田等知名車企爲首,似乎隱約有被唱衰的趨勢。如今的中國製造業比起日本究竟是更弱還是更強了?
歡迎來到科普啓示錄。我是小強哥,中日在製造業領域二者互有優勢,但總體上我們更多的是贏在了總量上,而日本則是贏在了質量上。我國製造業近年來不斷髮展進步。截止到2022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規模已經超過3.8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一,佔我國GDP的比重超過27%,日本爲1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3。從總量上看我國接近日本的四倍,可謂優勢巨大。
我國製造業總體規模取得如今的巨大成就,得益於我國製造業增加值連續十餘年世界第一的增長,在電子光伏、造船等領域的競爭力逐年增強,但在總體質量上仍然不及日本。首先在被譽爲"工業之母"的機牀上,日本對我國佔有明顯優勢。日本的機牀水平不但對我國佔據優勢,而且無論從規模上技術上、品牌數量上還是利潤佔有率上全部都領先世界。
其中山崎馬紮克、田大隈株式會社等公司在行業具有領先地位。然而以上幾家公司只是日本機牀領域的冰山一角,單單在世界上具有極高知名度的機牀企業就有數十家。而日本在被譽爲人類"半導體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的光刻機領域也佔據重要地位。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便超越美國成爲世界第一大芯片生產國。雖然後來在被美國打擊和制裁下芯片產業幾乎癱瘓,但日本依然艱難的渡過了那個時期。直至如今日本依然佔據着全球光刻機領域的30%,其中世界三大光刻機生產商:荷蘭ASML公司,尼康,佳能,日本佔據其二。
提到日本製造業你會想起什麼機牀光刻機這種製造業距離我們可能還有些遙遠。那如果是大衆常用的生活電子用品方面呢?索尼公司的各種產品,電玩耳機、VR頭盔甚至是電影都有涉足,尤其是電子遊戲機。更是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擁有大批忠實粉絲。而尼康佳能生產的照相機一度風靡世界,甚至壟斷了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照相機市場。
另外在機動車領域,豐田、本田、馬自達、雷克薩斯等一衆汽車品牌,佔據着世界汽車品牌的半壁江山。雖然時至今日,國產汽車品牌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國內消費者購車時,依然重點關注三大類汽車品牌,那就是德系日系與國產。日本在造船業、材料學等領域,也有着不俗的實力。
總之通過以上敘述我們能夠得知,日本的製造業種類繁多,雖然並不完整,但層次極高在世界上口碑優秀,競爭力很強。問題來了,我國作爲後起之秀,目前相比於日本製造業差距在哪?
·首先是製造業的企業目的不同,在我國辦企業的目的是以盈利爲主,但在日本企業家的經營理念是辦企業的目的是服務社會,爲社會做貢獻。也就是說,一個能夠爲社會做出貢獻創造價值的企業才能夠賺錢。企業的利潤只是衡量企業貢獻的大小,而非目的。
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主要是圍繞發展經濟爲主,在企業目的和社會性上面認識不足。不過隨着近年來我國GDP穩居世界第二,中國製造也轉向中國創造。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家認識到,賺錢只是企業的初級層次。貢獻社會回饋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纔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的真正目的和最高理念。
這種理念也逐漸滲透到了我國廣大的中小企業中,只不過相比於在製造業深耕了百年的日本來說,我們還存在不小的差距。所幸我們已經在年頭趕上。
·其次,日本的製造業乃至各行各業,對待客戶的理念與我們不同。在國內我們時常聽到這個顧客"不好伺候","要求太高"等抱怨的話語,而日本企業則認爲挑剔的顧客纔是好顧客。他既懂得產品的優劣,也在客觀上促進了企業自身的發展。不斷接受挑戰是日本企業的普遍特點。這源於他們的目的不是賺錢,而是服務社會,促進社會進步,而服務社會促進社會進步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客服那些要求高難度大的客戶,再次日本製造業管理水平精益求精。
客觀上說,我國目前的國內許多企業和大廠的管理模式,最初都是源自日本改革開放以來,大量日本企業來中國設廠。隨着而來的是日本的管理模式和制度,這對我國舊的管理理念形成了強烈的衝擊。哪怕時至今日,日本的管理水平依然值得我們學習。
比如在日本製造業中流行一句"以現場爲核心",意思是日本製造業的高層管理者大多都來自生產一線的人員。據統計約有60%的日本企業高層來自生產一線,他們熟悉生產的各個環節會針對各項不足進行改進,從而提高製造業的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我們熟知的"豐田模式"便是現場主義的典範。而他的發明者就是被日本人稱爲"日本復活之父","生產管理教父"的大野耐一。
而他早在上世紀40年代便開始踐行他的管理理念。也正是有一大批這樣理念的製造業人才數十年的耕耘貢獻,才使得日本的製造業在如今依然處於世界領先位置。
當然日本製造業並非不可超越,尤其是對於像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已經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和產業鏈,可以自給自足生產所有種類的各種輕重工業產品也是世界唯一。
雖然在部分高精尖端領域我們與日本與世界仍有差距,但在某些領域有差距是正常的。比如材料學航空發動機、工業光刻機等,這些領域是需要數十年的深耕與研究才能夠取得突破。不是隨便加大資金投入或者進行引進消化吸收,便是能夠實現彎道超車的地方。
中國製造業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一步一個腳印纔是我們趕超日本乃至世界先進水平的節奏。因爲從來就沒有什麼彎道超車,有的只是厚積薄發。
你認爲中國製造業有望超越日本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科普啓示錄,我是小強哥,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