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發跨介質反艦導彈,高空超音速飛行後入水攻擊,一擊毀航母
根據最新公開的論文顯示,中國正在研製跨介質反艦導彈,如果成真,那麼將顛覆海戰模式。
超音速導彈不奇怪,我們在這方面多的是,鷹擊12就是其中一種,它能2馬赫巡航,未端速度更達3-4馬赫,而且能蛇形機動。組合式導彈也不奇怪,我們有亞超結合的鷹擊18,渦扇發動機保證亞音速飛行,火箭發動機保證超音速突防。
但是上面這些都是在同一種介質空氣中,它的流體特性基本一致,因此它的外型只要符合一種流體外型就行了,而跨介質反艦導彈,它可以在高空以超聲速巡航,經掠海飛行後進入水下超高速巡航並打擊目標,因爲可以水上水下自由切換,因而能夠無視敵對攔截系統的偵測。
根據國防科技大學楊鵬飛團隊的構想,這款跨介質反艦導彈該導彈在發射之後的飛行過程分爲三個工作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使用火箭助推器發射之後,採用固體火箭衝壓發動機爲其提供動力驅動,快速的將導彈推升到1000米高度,進而轉換超音速飛行模式進行空中巡航。
第二階段就是在距離敵對目標20公里左右的時候,迅速調整其飛行軌道至超低空掠海飛行模式進行超低空的飛行。
最後第三階段則是在距離敵對目標只有10公里的距離時開啓突防作戰模式,快速轉換介質進入水下開啓超空泡潛行模式,該階段的導彈將使用其裝備的新型水衝壓發動機爲其提供動力驅動,在水下以200節的高速進行快速的潛行作戰,最終以超空泡潛行的戰鬥姿態精準有效的攻擊敵對目標。
跨介質反艦導彈概念已出現近百年,最早由前蘇聯鮑里斯·烏沙可夫提出“LPL”方案3,該方案在空中採用熱動力螺旋槳推進,水下采用電機推進。
但是百年以來,從未有人實現,要知道,空氣和水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介質,密度上的差距有近800倍,在 入水初期, 由於氣/水密度的差異, 本來就會產生相當大的衝擊載荷, 使導彈頭部遭受短時間、高幅值的衝擊波, 衝擊波在飛行器內部傳播誘導飛 行器頭部發生塑性變形,直接“拍”毀導彈。
可以說,跨介質飛行是先後經歷水中高速航行、穿 越水空界面和空中飛行的複雜過程,其中由水到氣的跨介質過程是銜接水下和空中飛行的關鍵環節。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在發動機上做文章,國防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創新性研製了硼基富燃料推進劑跨介質衝壓發動機。
其將目前先進的超聲速導彈動力和超高速魚雷動力技術相結合,在空中採用固體火箭衝壓工作模式,在水下采用水衝壓工作模式,以實現導彈的跨介質高速航行。富燃料固體推進劑具有密度大,體積能量密度高,容積熱值高的特點,可作爲跨介質衝壓發動機推進劑使用。
可以說,硼基富燃料推進劑是當前最好的跨介質動力系統方案,在解決了發動機問題之後,跨介質反艦導彈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要知道,中國在跨介質技術上具有相當深厚的技術積累,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掌握了跨介質飛行器的國家。2023年初,哈爾濱工程大學水下機器人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歷時一年多,研發出兩架既能上天也能入海的潛空跨介質航行器,分別命名爲“長弓1號”“長弓2號”,在黑龍江省五常市龍鳳山水庫試飛成功,兩款航行器分別採用了固定翼和摺疊翼結構,均能夠迅速跨越水空介質,在空中穩定飛行,在水下隱蔽航行,全過程全自主,無需人工控制。
跨介質反艦導彈一旦量產,那麼將對海戰產生顛覆性的影響,要知道,跨介質導彈最BUG的就是針對不同的艦艇防空手段,採取了相應的躲避措施。
針對遠程艦空導彈的威脅,採用了與大多數主流反艦導彈類似的降低高度的辦法來躲避。只是“跨介質反艦導彈”利用地效可以降得更低。
而針對近防系統,多數導彈採用高速或大機動動作的方式來反制,而跨介質反艦導彈則鑽入水下,“超空泡”技術大大增加了導彈的前進速度,使敵方的近防系統完全失效,距離目標10公里遠,只需要短短100秒,還沒等對方防禦系統反應過來,“超空泡”技術就已經命中了目標,該型導彈的目標可以是潛艇,也可以是戰艦,對於戰艦而言,水下破壞力更大,一枚就可以讓航母沉沒。
如今,中國已經解決了最難的發動機問題,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可以看見跨介質反艦導彈服役海軍。而且,中國不僅要製造跨介質反艦導彈,還在研究跨介質反艦導彈攔截技術。也讓我們拭目以待!
中國研發跨介質反艦導彈,高空超音速飛行後入水攻擊,一擊毀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