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座以“船”爲設計理念的大運河博物館
9月27日,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院(暫名)項目迎來了突破性進展——二期塔樓主體封頂,建築正緩緩揭開它的神秘面紗。接下來,項目將進行幕牆、裝飾、景觀及泛光照明等專項施工,預計2025年12月整體完工。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院(暫名)項目封頂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院(暫名)項目封頂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包括京杭大運河、浙東大運河和隋唐大運河三個部分,全長32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35座城市。縱貫在中國華北大平原上,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見證了華夏文明的繁榮與變遷。
如今,在這條古老水道河畔,來自中國、瑞士、法國的建築事務所,以“船”爲設計理念打造了三座運河博物館,成爲當地現代城市建設的亮點和標誌性建築。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
西北側整體外觀 ©李季
左側爲共享大廳,右側爲展陳大樓 ©李季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坐落於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綠心西北部,總建築面積約9.97萬平方米,由共享大廳、展陳大樓(主樓)和休閒水街共同組成。
建築形體生成 ©AREP
高聳的梭形柱體現桅杆意象 ©李季
博物館由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法國AREP設計集團聯合設計。方案理念源於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三個元素,以運河爲線索,力求營造“運河進大廳,桅杆拉巨蓬,河邊小街巷,京味文化興”的自然與人文輝映的公共文化場所,將歷史文化融入建築之中。
展陳大樓 ©李季
展陳大樓室內 ©李季
共享大廳屋頂造型取自“船”,展陳大樓(主樓)屋頂造型取自“帆”。兩座建築之間的休閒水街,與展陳大樓(主樓)立面的街巷路口、篷架、門樓等元素相結合,形成一處類似於運河駁岸碼頭的場景。
共享大廳 ©佰墨建築攝影
空中連廊 ©李季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位於揚州城南三灣溼地公園以北,西臨古運河,佔地200畝,總建築面積7.9萬平方米,主體由博物館和大運塔兩部分組成。該博物館整體基調爲唐代建築風格,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張錦秋領銜設計。
博物館整體館型採用了巨型船隻造型,同時融入風帆元素,就像運河邊一艘即將揚帆起航的巨船。大運塔則以唐塔的風格設計,塔高百米,可通過館頂建設的長虹臥波式長廊進入高塔。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濱河而建,矩形平面的長邊平行於古運河東岸。供遊人登高觀覽三灣勝蹟的大運塔設在建築西側,高聳於古運河東岸,與上游的文峰塔、下游的天中塔遙相呼應。“三塔映三灣,三橋聯館園”的空間佈局形成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館、塔、園、河、橋渾然一體的天然圖畫。
杭州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院(暫名)
博物院項目地處杭州大城北核心區,西臨大運河,北鄰杭鋼河。項目總投資近32億元,總建築面積約17.6萬平方米,主要功能包括運河博物館、多功能會議中心、運河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酒店)等。
博物院由世界級建築大師赫爾佐格和德默隆設計,浙江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擔中方設計任務。方案靈感來源於大運河水道,簡化地面連接結構將展廳擡高至13米“空中”,打造出一個“懸浮”於運河之上的“船”形博物館。建築的玻璃幕牆曲線優美,反映出水波的閃爍效果,使建築與大運河之間產生了獨特的視覺對話。
博物院的屋頂被設計爲一個可進入的綠色空間,結合雨水管理系統,增強了項目的可持續性。這不僅爲遊客提供了俯瞰大運河和杭州自然風景的機會,還創造了一個融入自然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