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夫婦收養的白人棄嬰,多年後成中國地質學泰斗,堅稱是中國人

2015年,央視舉辦的“萬個故事獻祖國”活動在北京拉開了帷幕。

在首發站北京大學的講臺上,一個年邁的老頭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只見他頭髮花白、眼窩深陷、鼻樑高挺,儼然一副歐美白人的形象。

與此同時,他卻說着一口流利的中文,還詳細地介紹了自己在新疆地區工作的有趣經歷。

原來,此人名叫李憶祖,雖有着白人血統,但他卻是中國地質學界泰斗一般的人物。

面對鏡頭,李憶祖總是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我不是老外,我是一名中國人”。

那麼,李憶祖到底是怎麼來到中國的?他又爲何會登上央視的節目呢?

被中國人收養的“棄嬰”

1938年,李憶祖出生於天津,其父母都是歐洲白人。

當時恰逢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國家破碎、社會動盪,天津也很快受到了波及。

在混亂的局勢下,很多外國人都倉皇逃竄,而李憶祖因爲年紀太小,所以父母便將他留在了一家教堂裡。

很快,在日軍的鐵蹄下天津局勢愈發緊張,教堂裡也人人自危,都想着逃出天津,更別提照顧一個不滿一歲的嬰兒了。

正因如此,李憶祖該何去何從,成了一個棘手的難題。

就在此時,李氏夫婦偶然得知了此事。

他們雖然是貧苦家庭,但心地善良,即便在戰爭年代,也會經常接濟他人。

所以看到襁褓裡的嬰兒,自然不願意袖手旁觀。

最終,教堂裡的人全部撤離以前,李氏夫婦正式收養了這個嬰兒,併爲其取名爲“李憶祖”。

說起“憶祖”這個名字,一些人認爲是讓他記住自己的白人身份。

但事實上,李氏夫婦是希望他能記住養育他的中華大地。

根據李憶祖的說法,他的養父母從小給他灌輸愛國主義教育,讓他牢記中國數千年的文化。

而這,也爲他後來的人生抉擇埋下了伏筆。

說回當年,在被李氏夫婦收養以後,李憶祖得到了無微不至的照顧。

即便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他的營養也沒有落下。

很快,李憶祖便到了該上學的年紀,但他一個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在全是中國小孩的學校裡,難免會顯得突兀。

但在李母的教導下,李憶祖從小便知道禮貌待人,學校裡的同學們也逐漸接納了他,從此以後,李憶祖對中國的感情更深了。

早在小學時期,他便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在班上始終名列前茅。

不僅如此,外國人的出身並沒有讓他盲目地崇拜國外文化,恰恰相反,他對中國的名山大川仰慕已久。

所以,從中學開始,他便暗下決心,要當一名地質學家,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

憑藉着優異的成績,高考畢業那年,李憶祖果然順利被北京地質學院錄取。

然而,中小學的時候他一枝獨秀,但在高手雲集的大學,他此前建立的優勢瞬間便喪失殆盡,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好在,李憶祖雖是白人,但在家庭的薰陶下,身上卻具有中國人特有的吃苦耐勞的精神。

爲了更好地完成學業,他經常夜以繼日、廢寢忘食。

終於,在刻苦努力下,1961年他順利地從北大地質學專業畢業。

然而,畢業後,李憶祖遇到了人生第一個重要抉擇,而這一度讓他困擾不已。

留在北京,或是遠赴新疆?

原來,當時我國畢業生還是採取國家分配的政策。

由於在校表現優異,李憶祖自然被分配在了北京,工作待遇也十分優渥。

但是,李憶祖卻不想接受這一安排。

一方面,他認爲北京已經聚集來自全國的人才,有沒有他影響都不會太大。

另一方面,讀書期間他已經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所以他內心更加向外從未踏足的西北地區。

出於這樣的考慮,李憶祖向上級兩次遞交申請,要求將自己安排到新疆工作。

在李憶祖的堅持下,最終他被分配至新疆煤管局156煤田地質隊,主要從事煤礦點的調查工作。

當時,一些同學並不理解李憶祖的決定,既然有更好的工作機會,爲什麼一定要捨近求遠呢?

這樣的質問雖是出於關心,但李憶祖卻不以爲然。

他只是堅信母親要他“報效祖國”的教導,並不在意個人的利益得失。

就這樣,1961年的冬天,李憶祖正式踏上了前往新疆的火車。

在抵達新疆之後,李憶祖總算理解了身邊人的告誡。

因爲新疆當時的自然環境,比他設想中的還要更加惡劣。

首先,新疆的冬天異常寒冷,室外更是經常達到零下20度以下,對於野外工作者而言,簡直就是噩夢一般的溫度。

其次,新疆地區地形複雜,遍佈沙石,而且很多地方都非常缺水,需要極強的生存能力。

不過,這些困難都沒有將李憶祖嚇倒,餓了他就在地上用幾塊石頭支個鍋,把饅頭蒸熱了就能湊合一餐。

冷了便披上北京帶去的軍大衣,冒着極寒也要繼續工作。

受傷了他也不太在乎,只是簡單包紮處理一下。

在此後幾年內,李憶祖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走遍了天山、阿爾泰山、崑崙山等諸多重要地區,對新疆的地質情況做出了詳細的勘察。

不僅如此,他所在的地質隊還發現了大量煤礦,在全國工業快速發展、急需能源的時期,爲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

1964年,在新疆度過了最艱難的頭三年以後,李憶祖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

雖然他自己對成家立業並不迫切,但熱心的同事們還是爲他介紹了一個對象。

對方是在山西大同地質隊工作的一名年輕女學者。

幾通書信往來以後,李憶祖發現雙方興趣相投,於是兩人很快就墜入了愛河,不到一年便領證結婚。

那個年代的愛情總是如此簡單美好。

但是,由於一個在新疆一個在山西,他們婚後一直聚少離多,對彼此的思念也日益增長。

李憶祖並非沒有想過和妻子搬到一起生活,但新疆地勢廣闊,勘察工作仍待進行,怎麼可以爲了個人感情而耽擱祖國的地質學發展呢?

就這樣,李憶祖最終決定暫時擱置小家,繼續在新疆的土地上耕耘。

直到1972年,李憶祖的妻子被調任至烏魯木齊,兩人這才結束了異地生活。

此時,距離二人結婚已經過去了8年之久。

從頂級學者到小學教師

和妻子團聚後,李憶祖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走訪新疆各地的工作上。

也正是在此期間,他深切地感受到了新疆人民的質樸和熱情。

1975年的一天,李憶祖開車來到某盆地勘察。

然而,由於車胎受損,李憶祖一時之間無法得到支援。

他走了一公路里,終於找到一家哈薩克族牧民。

瞭解事情始末後,他先是爲李憶祖修好車胎,隨後又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做客。

哈薩克族的熱情有口皆碑,李憶祖得到了豐盛的招待,臨走前,他還拿到了一大包當地特產。

隨後,李憶祖特意拿出相機,和好客的一大家子合影一張。

後來,這張照片一度在新疆地區流傳,一個白人長相的中國學者和一個哈薩克族農民打成一片的故事,也成了當地的一段佳話。

類似的情況,李憶祖經歷了很多。

曾經有一次,他從正在修建工程的石壁旁經過,幾名新疆的工人都不約而同地用鐵鍬擋在他的頭頂,防止他被落下來的碎石砸傷。

這些經歷都讓李憶祖大爲感動,他明白,新疆同胞已經將他當成自己人看待。

從此以後,他對中國的民族認同感也愈發強烈。

就這樣,李憶祖繼續在新疆地區辛勤工作了又一個十年,在此期間,他收穫頗豐,也逐漸獲得了中國地質泰斗的稱號。

不過,到了上世紀80年代,出於邊疆建設需要,大量優秀的人才被調至教育系統工作,李憶祖也不例外。

他被分配到烏魯木齊市教育局,分管中小學教師的培訓管理。

從跋山涉水的野外到窗明几淨的辦公室,這樣的轉變讓李憶祖有些措手不及,他甚至一度出現了記憶混亂的情況。

好在,李憶祖馬上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在某一小學視察期間,他爲學生講了一次課,課上,他旁徵博引、深入淺出,臺下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

隨後他便意識到,教育好下一代,或許就是他在下一個人生階段內最重要的任務。

於是,李憶祖正式成爲了一名小學教師。

起初,學生都很好奇,眼前這個金髮碧眼的外國老人到底是誰,爲什麼要來給他們上課?

但是,在第一次正式講課前,李憶祖便用字正腔圓的普通話說道:“同學們,我不是外國人,我是一個外裔中國人”。

當然,隨着授課的進行,他幽默風趣的教學風格很快便吸引了臺下的學生。

而他也不辭辛苦,不論是天文地理等專業知識,還是自己在新疆實地考察的最新發現,都毫無保留地教給了學生。

在他的培養下,這些地處偏遠地區的孩子也接觸到了前沿的科學知識。

後來,他們很多人都考上了國內著名高校,其中不乏某些領域內的頂級專家。

1998年退休後,李憶祖還是閒不住,繼續進行自己的義務講學工作。

與此同時,他獨特的出身背景、卓越的科學貢獻都已經讓他聲名遠揚。

尤其在他曾經參與支援建設的新疆、西藏地區,他的事蹟更是耳熟能詳。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李憶祖前往西藏布達拉宮參觀,售票的工作人員認出了他,堅持要給他免票,李憶祖廣受歡迎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參加電視節目,引發熱烈爭議

近十幾年來,李憶祖已經過了古稀之年,但他仍舊願意發揮餘熱。

在2011年央視製作的《地理·中國》節目中,李憶祖首次出現在電視節目中

只見他一頭金髮已經變得花白,臉上也爬滿了皺紋,但身姿仍舊矯健,在他的帶領下,攝製組踏過雪山草地,記錄下了祖國西北的絕美風光。

2015年,李憶祖再次出現在鏡頭裡。

而這回,他講述的則是自己在新疆地區支援工作的經歷。

後來,該活動取得空前的反響,人們對這個白人長相的學者也頗有興趣。

於是便出現了我們開頭提到的那一幕,面對記者的提問,李憶祖不慌不忙、侃侃而談,並一再強調他“是一名中國人”。

然而,隨着李憶祖突然躥紅,一些爭議也撲面而來。

其中大家熱議的焦點便集中於李憶祖爲何對中國如此癡迷,帶着白人血統的他,愛國情懷到底從何而來呢?

其實,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李憶祖雖有着白人父母,但在社會動盪的時期,他們沒有承擔起父母的責任。

反倒是將李憶祖拋給教堂,任他自生自滅,這樣的父母自然不值得留戀。

反關他的養父母,雖然家境一般,但對他盡心盡力、百般疼愛,完全沒有因爲他的長相和膚色對他存有偏見。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李憶祖怎麼可能不對中國產生好感呢?

其次,李憶祖對地質學無比熱愛,而祖國也給了他深入瞭解、研究的機會。

不僅如此,在新疆期間,當地人對他也十分友好,這些經歷,自然加深了他對中國的感情。

由此不難看出,雖然沒有中國人的外表,但李憶祖絕對有着一顆純正的中國心。

也正是這樣的愛國情操,支撐着他爲祖國默默奉獻了幾十年。

總結

隨着中國經濟的不斷髮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選擇來這裡學習、工作。

但是,像李憶祖這樣說着一口流利普通話的頂級專家,仍舊是鳳毛麟角、十分罕見。

後來李憶祖也經常出現在電視節目上,爲大家科普地質學的相關知識,但不管是哪次出鏡,他都不忘強調自己是一名中國人,也經常提及自己作爲“棄嬰”被收養的故事。

顯然,李憶祖明白,沒有中國的鼎力支持、沒有新疆的名山大川,他絕對無法達到今天的成就。

或許在李憶祖眼中,被中國人撫養正是他最幸運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