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攜手譜寫教育華章

夏至,智匯巴黎。一場教育盛會即將拉開序幕,緊密連接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牽動中法兩國的心絃。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5月,習近平主席訪法期間,提出加快中法人文交流“雙向奔赴”。以中法文化旅遊年爲契機,推進教育、體育、影視、青年、地方等合作。6月21日,中國教育部與法國高等教育和科研部將在巴黎共同舉辦中法教育發展論壇,共商共議中法教育發展大計。

中法兩國都擁有璀璨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友好交往源遠流長。中法兩國一直是教育交流的先行者、務實合作者。攜手走過一甲子,中法兩國在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方面結出了累累碩果。

續寫中法留學史佳話

互派留學生,是增進中法青年相知相親、互學互鑑的重要途徑。在2004年和2006年發表的聯合聲明、2014年發表的《中法關係中長期規劃》等文件中,中法兩國皆對擴大留學生交流規模提出期許。

“150年前法國人士參與建設的中國福建船政學堂、上世紀初的赴法勤工儉學運動都是兩國教育交流史上的佳話。”5月,在巴黎愛麗捨宮,習近平主席深情回憶這段中法教育交流的歷史。

法國是最早與我國開展教育交流的西方大國之一。中法建交後,新中國向法國派出留學人員,開啓了以留學生爲使者的中法教育、文化交流歷程。改革開放後,兩國互派學生規模大幅增長,兩國留學生交流推動了中法關係深入持久發展,增進了兩國人民的友誼和互信。

法國的思想和文化吸引了大量中國學子,而法國留學生也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

法國中南部小城利摩日街頭,一根青白瓷柱上“謝謝景德鎮並熱愛利摩日”等中、法文標語清晰醒目。這件瓷器作品,由法國利摩日國立美術學院與中國景德鎮陶瓷大學師生合力完成。2010年,景德鎮與利摩日結爲友好城市,陶瓷文化是兩座城市共通的語言。一年後,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前身景德鎮陶瓷學院和利摩日國立美術學院互派藝術留學生,他們成爲了兩座城市、兩個國家交流的重要使者。

法國陶瓷設計師米爾蒂耶·布夫雷是這段中法情誼的見證者,她曾是景德鎮陶瓷大學的一名留學生,對中國陶瓷文化充滿熱愛。7年前,她將自己的工作室設在利摩日。“從中國瓷都回到法國瓷都,兩地跨越時空的交往,帶給我無限的創作靈感。”

爲促進雙向留學,中法兩國採取了多項切實行動,包括互設獎學金、加大宣傳力度、打造留學品牌項目等。兩國教育部門於2020年初更新了關於高等教育學位和文憑互認的行政協議。基於該協議,中國高中畢業生無須提供高考成績即可赴法留學。2023年11月,法國外交部宣佈,持有中國或法國碩士文憑的中國學生,只要在法國學習至少一學期,就可獲得由法國頒發的爲期5年的往返簽證。

拉緊中法語言文化交織紐帶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學法語”“學中文”,成爲打開兩國文化交流、文明互鑑和民心相通大門的“鑰匙”。

2019年,習近平主席訪問法國時,法國總統馬克龍將一本1688年出版的《論語導讀》法文版作爲國禮贈送給到訪的習近平主席。今年5月訪法期間,習近平主席向法國總統馬克龍贈送了幾本翻譯成漢語的法國文學名著,包括《九三年》《包法利夫人》《紅與黑》等。

中文與法語,承載着文明和思想,在兩處生花。

法語聯盟是全世界最大的法國語言和文化傳播機構。在我國,法語聯盟最早於1989年在廣州建立,發展至今共計17家,已成爲中國人學習法語、瞭解法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9所中法雙語小學,約2萬名中小學生把法語作爲必修課,170餘所中國高校開設有法語語言文學專業。

2005年,法國第一所孔子學院在普瓦提埃大學掛牌。截至目前,法國本土及海外省已設立了18所孔子學院和1個孔子課堂,共建有62箇中文國際班,成爲法國民衆學習中文、瞭解中國的重要途徑。

法國首任國民教育漢語總督學、曾獲“中國語言文化友誼獎”的法國漢學家白樂桑說:“現在法國每個學區都有中文教學點。中國文化在法國的吸引力和中國如今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國際地位是分不開的。”

很多法國年輕人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埋下了喜愛中國文化的種子。正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的法國學生波琳娜就是其中一員。她曾在高中時期選修中文課程,還前往中國學習一個月。她夢想着畢業之後能留在中國工作和生活,對中國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有更多瞭解。

語言這座文化的橋樑,讓中法兩國人民的關係更加密切,也讓兩國文化交流更加水到渠成。

開闢中法合作辦學新局面

位於法國富爾維耶爾山丘上的里昂中法大學舊址靜靜矗立,10年前,習近平主席首次訪問法國時,曾在這裡駐足。石堡城門上用漢字和法文鐫刻的“中法大學”,見證了中法兩國教育交流的歷史時刻。

1920年春,當時的國立北京大學、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中山大學前身)及法國里昂大學合作籌備成立中法大學。作爲中國近代在海外設立的唯一一所大學類機構,1921年7月成立的里昂中法大學,培養了許多新中國建設的領軍人物。上世紀80年代覆校後,她又爲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培養了各類人才,續寫兩國人文交流新篇章。

隨着教育國際化趨勢不斷加強,中法兩國高等院校依託各自優勢學科或專業,積極設立實體辦學機構,探索項目制合作辦學方式,共培共育多領域優秀人才。

2004年,在兩國教育部門的支持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法國中央理工大學集團簽約合辦北航中法工程師學院。2005年9月,北航中法工程師學院首屆學生順利入學。前不久,北航中法工程師學院的第1000名畢業生已經通過學業答辯,順利獲得中國碩士和法國工程師的文憑。

近年來,兩國合作辦學領域呈多元化發展趨勢,涉及學科包括工學、管理學、醫學、經濟學、藝術學、文學、生物技術、環境與資源等領域。作爲中法教育交流重要窗口的中山大學,與法國高校、科研機構等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科研合作,涵蓋醫療健康、生物技術、環境與資源等領域,中法攜手用科技解決人類面對的共同問題。

中法合作辦學不僅促進了兩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也爲兩國年輕一代提供了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平臺,使其成爲推動中法關係發展的新生力量。

掀開中法人文交流新篇章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中法建交開啓了一個甲子的文明對話,在獨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遠矚、互利共贏的“中法精神”引領下,中法人文交流掀開新篇章。

新時代以來,中法交往的每一個高光時刻,都有人文交流在支撐、在催化。我們看到,兩國元首互贈禮物清單在不斷豐富,從書籍到陶瓷,從熊貓到駿馬,從月球“土特產”到奧運火炬;我們聽到,中國名曲《茉莉花》在愛麗捨宮繞樑,法國香頌《香榭麗舍》在中國街頭悠揚……

2014年,中法建交50週年之際,兩國元首宣佈正式建立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涵蓋十大人文交流領域:教育、文化、科技、衛生、體育、旅遊、青年、婦女、新聞媒體和地方合作。今年1月,習近平主席強調,要以中法文化旅遊年、巴黎奧運會爲契機,擴大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今年5月訪法期間,習近平主席提出推動未來3年法國來華留學生突破1萬人、歐洲青少年來華交流規模翻一番的重要倡議。

文明的對話,人文的交流,是中法共同的願景。

進入新甲子,站在人類發展新的十字路口,面對世界百年變局的風雲際會和氣候變化、資源短缺、貧困、公共衛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中法兩國需要“共享大腦”、通力合作,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框架下,教育將在中法“雙向奔赴”中大放異彩。

我們將看到,中法推動更多青年學子交往交流,爲促進兩國學生平衡流動作出更大努力;中法辦好更多教育務實合作項目和活動,加強兩國高層次人才培養合作;中法還將進一步擴大語言合作規模,爲兩國青少年講好中法友好交往故事創造平臺,爲中法民心相通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現在,讓我們靜心等待、認真聆聽,中法教育匯成的交響樂,唱響巴黎上空!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20日第1版

作者:本報記者 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