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全球留學市場大反彈!中國出國留學市場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原創來源:中國教育在線國際教育頻道

北京城市廣播《教育面對面》(FM107.3)欄目用四個關鍵詞概括2023年度全球留學市場:“回暖”、“反超”、“搶人”、“博弈”。

2023年12月29日(週五)17:45-19:00,北京城市廣播《教育面對面》邀請中國教育在線國際教育頻道主編趙剛、戶曉教育創始人兼留學專家賈麗作爲嘉賓參與直播節目,圍繞上述關鍵詞,研判2024年的留學趨勢,聚焦熱門院校、專業未來、標化考試。

1)根據2023美國留學官方報告數據,2022/2023學年,105.7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在美國各類高校就讀,同比增加11.5%。全球留學真的回暖了嗎?

從全球國際學生流動性分析,世界主流留學目的地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已經提前進入“後疫情時代”,其留學市場呈現出明顯的反彈跡象。

據美國留學官方報告預測,2023/2024學年在美國留學的國際學生規模同比增加8%,達到創紀錄的114萬人。

2023/2024學年,英國向全球發放48.6萬個學生簽證(不包含學生親屬簽證),同比增長2%,近年來一直呈現持續增長的勢頭。

2023年1月-9月,澳大利亞國際學生規模達到74.6萬人,同比增長31%。

根據加拿大2023年發佈的官方數據,2022年赴加拿大留學的國際學生達到創紀錄的55萬人。

2)中國留美學生的比例有多少?美國留學的吸引力對於中國學生來說在下降嗎?

在全球疫情、國際關係的雙重作用下,中國留學生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的人數出現不同程度的縮水。

2022/2023學年,中國留美學生總量289,526人,同比微降0.2%,佔美國留學生的27.4%,仍是最大的國際學生羣體。

不過,與2019/2020學年中國留美學生峰值的372,532人相比,減少8.3萬人之多,下降22%。

在2023/2024學年,中國留英學生的簽證佔比22%(108,978個),同比下降7%。與高峰期的2021/2022學年相比,減少近20%,基本倒退回2018/2019學年的水平。

2022年,中國留學加拿大的學生規模5.2萬人。與2018年9萬人相比,中國留加學生規模嚴重縮水,減少42%。

不過,在澳大利亞,2023年1月-9月,中國留學生達到15.9萬人,同比增長5%,佔澳大利亞國際學生總量的21%。

而中國留學生規模縮水的原因目前還缺乏系統調研和論證,估計與疫情、國際關係、宏觀經濟等形勢有關。

3)澳大利亞的留學政策有哪些利好?

澳大利亞最新出臺的留學簽證政策規定,從2023年7月1日起,指定的短缺技術專業的本科學位國際畢業生工作簽證有效期從2年延長到4年,指定的短缺技術專業的碩士學位國際畢業生從3年延長到5年,所有獲得博士學位、證書的國際畢業生從4年延長到6年。

另外,從2023年7月1日起,在澳大利亞留學的國際學生法定打工時間上限被突破,從每兩週40小時延長到48小時。

再有,自2020年開始,澳大利亞官方推行“澳大利亞目的地計劃”(Destination Australia Program),資助赴偏遠地區高等教育獎學金。

該計劃將資助每個高校學生每年最多15000澳元,以負擔在澳大利亞偏遠地區學習、生活的支出。

澳大利亞政府將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以外都劃分爲偏遠地區。偏遠地區既不是地理概念,也不是經濟概念,而是根據當地人口出生率來定義,連續兩年出生率下降將被列爲偏遠地區。

2023年度,27所澳大利亞大學、高等職業院校(TAFE體系學校)、教育機構等得到官方批准,向本地及國際學生髮放獎學金。

1)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一年中,有22.36%的學生改變留學目的地意向,申請澳大利亞、英國和新西蘭的學生比較集中。這個結果與中國留學生的選擇方向一致嗎?

2023年7月下旬,美國商務部制定的國家出口戰略(National Export Strategy)顯示,美國雖然仍是全球最大的留學市場,但其市場份額正在縮小,而且在經受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其他主流留學目的地的挑戰。因此,美國商務部史上第一次將美國留學列入官方重點推動的出口行業名單。

從上述信息可以看出,澳大利亞、英國、新西蘭的留學熱度上升,顯然是在分流赴美留學的國際學生。

另外,從中國學生的動向來看,除了上述國家外,中國香港、新加坡也成爲境外學習的重要選項。

2)英國反超美國成爲中國學生選擇的熱門留學國家,這個趨勢未來是否還會持續?英國留學的優勢在哪裡?英國高校對於中國學生的態度是什麼?

對於“英國反超美國”的提法,我認爲有問題,除非中國留英人數超過留美人數,纔可以說“英國反超美國”的結論。而從實際情況看,中國留美學生規模幾乎是留英學生的3倍,而且美國院校數量在4000-5000所,英國只有150-160所,不在同一個量級上。

不過,英國留學的優勢與美國相比並不遜色。從歷史淵源看,英國高等教育體制深刻影響了美國大學的發展;從QS前200世界名校比重看,英國高於美國;從教育產業化程度看,英國更成熟,2022年美國留學創造的出口額達到376.8億美元(約合2750億元人民幣),而英國幾乎每年都在400億英鎊(約合3600億元人民幣)以上;從文化氛圍看,英國、美國各具特色,各領風騷。

英國大學非常重視中國市場,不過,隨着印度留英市場的崛起,英國大學有了新的支柱型生源地。在2023年度,英國發放給印度的留學簽證最多,佔比高達27.4%(133,237個)。

3)今年US News全美綜合大學排行榜一出,可謂是“地動山搖”,而QS世界大學排名更是使我們意識到,世界名校的排名正在經歷一場“大洗牌”。2023年涌現了多少黑馬院校?

在2024年度全美綜合大學排名中,芝加哥大學從上一年度全美第6位,下降到第12位;紐約大學從第25位,降到第35位。而另一些大學的表現很驚豔,比如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從40幾位升入前30名。

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在不少美國院校的錄取標準中,“美國高考”ACT、SAT成績已經不再是必選項,這就意味着在排名時,一些參數的權重需要調整,我個人認爲目前排名的起伏還是技術性的。

在2024年度QS世界大學排名中,澳大利亞院校表現突出。墨爾本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悉尼大學位列全球前20名,除了傳統的八大名校進入全球前100名外,另一所名校悉尼科技大學也進入前100。

爲了規避這種排名“黑天鵝事件”的干擾,可以將最近5年內的排名放在一起綜合分析。

全球疫情結束後,很多國家都出臺了各種政策加入“搶人”大戰中。其中,美國國土安全部和移民局聯合宣佈將對STEM專業範圍修訂,新增8個專業領域。涉及了哪些專業?這些專業對於中國留學生“友好”嗎?

8個新增專業門類包括:

-景觀建築Landscape Architecture

-機構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

-機電一體化、機器人與自動化工程技術Mechatronics,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Technician

-複合材料技術/技術員Composite Materials Technology/Technician

-語言和計算機科學Linguis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發展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學Developmental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地理空間情報Geospatial-Intelligence

-人口學與人口研究Demography and Population Studies

在STEM專業範圍獲得學位的F-1學生可在美國停留最多3年,並在他們的研究領域工作,拿H-1B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1)作爲全球國際學生最熟悉的語言考試,託福與雅思在2023年經歷了很大的調整和變化。在兩大語言考試系統博弈過程中,發生了一個重要事件:從2023年7月26日開始,澳大利亞移民局不再接受託福成績作爲學習、工作簽證的語言申請材料,直至另行通知。全球兩大語言考試的博弈會給留學生帶來哪些影響?學生該如何選擇?

2023年7月26日,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官宣的新托福考試正式開考,最大的變化是時間縮短,從原來的3.5小時,減少到2小時以內,考試的進度更加緊湊。

無獨有偶,2023年8月,雅思官網正式宣佈“單科重考”的全球開放時間,2023年12月開始在中國大陸實施。

雅思“單項重考”需要在參加雅思全科考試後60天內申請;可以重考聽力、閱讀、寫作、口語中的任何一個單項,但重考單項不得超過1個;雅思“單科重考”的形式爲機考,重考結束後,考生將收到標記重考字樣的單項成績及其他三項的成績單,考生可以選擇使用原成績單或新成績單。

在當前政策環境下,如果學生選擇雅思考試,可以規避多國/多地區留學聯申的語言風險。

比如,申請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爲了穩妥起見,大多會同時申請英國大學、澳大利亞大學等。英國留學簽證只接受雅思成績,澳大利亞目前不接受託福,但接受雅思成績,而美國留學簽證是以美國院校的語言要求爲準,託福、雅思都可接受。

2)除了語言考試博弈之外,學生在申請學校時也在與學校進行博弈。留學申請難上加嚴的趨勢會變成常態化嗎?對於留學生來講,如何才能做到“心中有數,精準命中”?

上述情況反映出海外名校之間在招生錄取方面的競爭,也突顯了他們的“掐尖政策”。

隨着印度學生在全球留學市場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中國學生將面臨海外名校更高的門檻。

爲了應對這種留學申請形勢,英語學習仍需要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主要是適應海外院校對學術英語的要求。

3)談談對於2024年留學市場的期待。

期待2024年中國出國留學市場徹底復甦,爭取在2025年全面恢復到疫情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