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輿論審判柯文哲 謝長廷信賴北檢或鏡檢?

北檢對柯案4人提抗告成功發回,臺北地院29日下午重開羈押庭,民衆黨主席柯文哲抵達北院。記者胡經周/攝影

柯文哲視爲「人生導師」的謝長廷曾歷經線民案,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司法鷹犬的厲害。資政是國之大老,謝長廷所謂「證據薄弱」、「輿論審判」、「社會亂源」的指控何其之重,北檢若不出面否認或澄清,恐坐實「司法錦衣衛」之疑。

北檢積極偵辦京華城、政治獻金案,將涉嫌收賄、圖利、侵佔、背信等罪的柯文哲求處重刑。北檢一起訴,綠營立刻快馬追殺,立法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說,若貪污犯未繳回貪污所得就不可能假釋,所以會關到底;柯文哲未來可能還有好幾個28.5年或無期徒刑,但最終合併執行最多關30年,28.5年已代表有給一點打折、禮遇。

司法​是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但民衆黨眼中的「政治迫害」,在民進黨口中竟成「司法打折」,同樣的柯文哲案情,不同政治光譜的綠白解讀如此極端,把司法各打50大板,難怪「司法不公」成爲另類的朝野共識。

謝長廷試圖扮演「公道伯」,他昨在臉書貼文指出,任何人把柯文哲的起訴文件讀了後,一定對政商的複雜關係印象深刻而心生反感,但就法律犯罪要件而言,收賄的證據確實薄弱了一點,尤其在押人4個月之後,交出如此起訴書,未來發展可以預見必然爭議迭起,牽動政局變化。

謝也直指,最近法務單位公佈資料,最近10年貪污犯罪起訴定罪率有7成,即使如此,3件有1件無罪,公信力也值得檢討。在臺灣有時被起訴並不是因爲有罪、而是因爲輿論認爲有罪,所以製造「輿論審判」變成法庭鬥爭的重要一環,幾乎所有被告都會喊寃,社會半信半疑,結果是假寃的佔便宜,真寃的倒黴;司法公信力低落,也是社會亂源之一。

謝長廷雖點出現象、卻沒指出元兇,公道伯僅僅點到爲止,不敢說出背後「佛地魔」的名字。柯案審理過程中,是誰「每週一爆」,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企圖引導辦案風向?北檢雖然貌似中立,鏡檢卻不斷放話,社會分不清孰真孰假,親綠政論節目和網軍側翼再跟着萬箭穿心、亂棍追打,一條龍式辦案模式,擺明是先劃靶、再射箭,到底是誰在背後縱容政媒沆瀣一氣?

賴清德總統曾呼籲前總統蔡英文「要求她的網軍停止攻擊我」,間接證明網軍宛如總統御林軍;NCC前委員林麗雲、王維菁公開信曾直指,「政媒共生集團」已是臺灣民主的重大威脅,媒體成爲政治部門的輿論宣傳工具。民進黨當年高喊「黨政軍退出媒體」,如今「媒體就是政治」,輿論被人爲操作方向,司法跟着風向跑,黨同伐異,親綠媒體不是「姓黨」、就是「信賴」。

從謝長廷邏輯來看,貪污犯罪起訴定罪率不高,北檢即使證據薄弱仍要對柯文哲求處重刑,正是因爲被「輿論公審」牽着鼻子走,政局將動盪不安,不論最終誰得利,不受社會信賴的司法也將遍體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