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馬來貘之死應有科學價值

日本來臺交流血緣的馬來貘「Hideo英雄」死亡,日前解剖釐清死因。圖/北市動物園提供

這頭馬來貘因熱緊迫症引發的病變致死,這樣的動物運輸死亡近年很罕見,尤其橫濱至桃園機場的飛行時間很短,卻能造成動物重度熱緊迫引發多重器官病變而死亡,這暴露出不可避免的實驗動物交換障礙,如果障礙不能克服,跨國、跨區域的保種努力勢必無法推動,對瀕危物種的搶救將是重大挫折。

馬來貘之死,顯示人類對此一瀕危物種所知有限,如果事先知道馬來貘對熱緊迫的脆弱,輸出物種的動物園即可及早展開物種的緩減過敏訓練,客制運輸箱,包覆及固定也應設計,飛行要求不是上了貨運機就不管了,輸出的園方應把輸送動物的安全設想到極致;輸入動物的園方也應全程、儘快掌握物種狀態;死亡的這一馬來貘,木柵動物園遲在貨機落地輸送箱卸載後,才得以透過觀察孔看到動物,但那時馬來貘已死亡很久了。

物種保存是瞭解遺傳多樣性的前提,遺傳多樣性愈高,族羣對環境適應力就越強,有利於族羣的生存及演化;這也是科學界把馬來貘之死當成天大事的原因,生命科學正關乎族羣的生存及演化。馬來貘死因是熱緊迫引發的器官衰竭,即使僵硬了、器官腐敗,屍體溫度還高達四十一攝氏度。不是隻有珍稀物種纔有緊迫症,而是緊迫症好發後把物種推向瀕危。

臺灣二十多年前也曾有緊迫症致死的例子,爲了讓圈養的動物獲得更多的資源以繁衍健康下一代,木柵動物園把不同物種的幾十只動物遷到臺東池上牧場,遷徙至少是十小時以上車程,到池上後短時間會發生查普曼斑馬、蒙古野馬、羚羊等相當數量的死亡,死亡事件讓人類認識緊迫症,瞭解所有物種都有緊迫症,學會面對緊迫症,調整生活環境及習性,讓族羣得以永續。馬來貘之死給人類複習了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