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一個腳步寬! 肉腳練功前進「五分山迷途」虛驚一場 連接淡蘭古道中路觀賞山海美景

[ 路線資訊 ]四腳亭車站>粗坑口路登山口>碇內尖山>龍門山>五分山西峰>五分山>五分山步道>頂子寮山>淡蘭古道中路>平溪煤礦博物園區>十分車站

[ 四腳亭出發 ]想起在網路上看過的照片,那是一張從五分山上取景的佳作,蜿蜒的之字形公路,像蛇一樣反覆彎曲堆疊,躺臥在山坡上的雪白芒花堆裡。於是,規劃了上五分山行程,想抓住芒草季的尾巴,賞景之餘順便撿一個小百嶽。前往五分山,最省力的方式是開車,下車後只需要爬升30公尺就可以攻頂,但這樣好像沒有爬山的樂趣。所以我計劃從四腳亭車站出發,走碇內尖山、龍門山,到五分山西峰,這條路線在魯地圖內,也被標註爲「臺北天際線非原版支線」,是前輩們開闢整理過的山徑。離開五分山後,走五分山步道,撿個頂子寮山,經由淡蘭古道中路,走到十分車站結尾。這樣上下山都可以利用臺鐵接駁,也不用爲了取車折返走回頭路。

[ 碇內尖山/碇內砲臺 ]剛走進粗坑口路1巷,就在兩個臺電電箱旁,看到不起眼的登山口。石階梯上長着青苔,沒有布條,也沒看到路牌,有幾條塑膠水管分佈在階梯兩旁。我看着手上的地圖,從這個位置開始,確實有一條路線可以連到碇內尖山。於是就在半信半疑之中,開始爬樓梯。當天返家後,上網查資料才發現,若從四腳亭上五分山,大部分的山友多半不會上到碇內尖山,而是會走到這條巷子的底端,由瑞芳粗坑口登山步道啓登,這樣可以探訪粗坑口煤窯遺址,經過生態工法整修的石階步道,路況也相對好走。

爬樓梯不到兩分鐘,石階結束,開始步入枯枝落葉鋪滿地的土路。往碇內尖山的路,在地圖上看起來是由北向南緩步爬升,實際上有很多高高低低的小山頭。冬天的早上十點,太陽照在山谷正中央,形成陰陽明暗的有趣對比。面向北方的陡坡,因爲曬不到太陽,地面帶點泥濘,樹林間潮溼陰暗,糊成一團。朝南的山坡上,陽光把所有植物照得清爽翠綠,條理分明,連地面上的雜草都顯得生機盎然。

爬升的途中,偶爾能從林間開闊處,看到山脊西方的暖暖大鎮社區。若將目光往北,鎖定那座鮮紅色的拱形地標-慶安橋,那麼一旁的小鎮,便是四腳亭社區。隨着高度慢慢增加,北邊的基隆嶼,東邊的基隆山,也各自地從樹叢後方浮現,逐漸探頭露臉。抵達標高360公尺的碇內尖山後,兩座雞籠王見王,隔着深澳與八斗子的海岸線遙遙相望。碇內砲臺的遺址,就在山頂不遠處。

砲臺建於一百四十年前的清法戰爭時期,是當時清軍的防衛前線陣地之一,視野良好,法軍當年在基隆一帶的任何動靜,想必都在清軍掌握之中。砲身已不復見,只留下佈滿青苔的石牆,還能看出砲臺基座的輪廓。離開砲臺後,走上了一段石板路,這是碇內社區發展協會自力鋪設的步道,讓通往碇內尖山的路變得親民好走,但我沒有沿着步道接到碇內街,而是在分岔口,從一座私人墓園後方的小路,陡下接到滴水子路。

[ 龍門山 ]在馬路上來回漫步,找不到前往龍門山的指標。後來我在柏油路旁的一片水泥擋土牆邊緣,看到一個白色噴漆的三角形與箭頭圖案,下方標註着「GM94」的字樣。擋土牆後方的山坡上,分別有三顆樹綁着紅色橘色的布條,彷彿在傳遞着三個訊息:「沒有錯」、「不要懷疑」、「從這裡上去吧」。環顧周遭地貌,比對了地圖幾次,加上釘在另一棵樹上的路牌,才確認這看起來像雨後坍方的低調土坡,就是通往龍門山的入口。

從滴水子路口上龍門山,路況跟碇內尖山差不多,而且一直是處在曬不到太陽的北側。直線距離約一百公尺,要爬升將近90公尺,有點費力。在昏暗的樹林中走走停停,大概耗掉近十分鐘的時間,纔上到標高388公尺的龍門山。山頂上有顆「中華山嶽野牛隊」私設的基石,是民國74年2月埋下,編號第7號。據說野牛隊當年總共設立了10座這樣的基石,像龍珠一樣散佈在大臺北地區的郊山,適合喜歡蒐集基石的山友挑戰。

從龍門山往五分山西峰的路線,恰好是瑞芳與暖暖的分界,在棱線上行走,可以遊移在兩個行政區之間。有時步伐稍爲偏左,就進到新北市,往右繞就回到基隆市,路中央若有顆大石頭,說不定還是切一半兩市共管。這段約兩公里的路程,在魯地圖或是Google上,沒有標註出任何的地標。可能是路線比較冷門,或是沿途沒有什麼景點值得留念。

前半段的一公里路大部分是緩坡,走起來比較舒服。途中有一處廢棄石厝,門口有條岔路,可以往北快速下切到滴水子路。石厝之後,開始進入比較原始的山徑。路況與上星期剛走過的貓空尖山、十六分山一帶相似,潮溼的土路、路倒的樹幹、平坦的竹林地、高度及腰的長葉腎蕨、粉紫色的馬藍小路。荒郊林地的面貌,大同小異。過了標高500公尺處,路跡越來越窄,行走時掃過路旁低矮的草叢,感覺褲腳慢慢被葉上的露水沾溼。

[ 標高600公尺處迷途 ]標高550公尺後,坡度變緩,我一邊加快行進速度,一邊搜尋樹上的布條,在不太明顯的路跡上繼續前進。走着走着發現不太對勁,雖然還走在同一片山坡上,但路痕怎麼只剩一個腳步寬,而且要開始左右閃避、低頭彎腰才能鑽過矮樹。我心頭一沉,該不會是迷路了吧?拿出手機,我在標高600公尺處,地圖上的這一段沒有任何岔路,我還保持在相同的棱線行進方向,定位像是正常的訊號偏移,單看地圖實在有點難判斷。

我擡起頭環顧四周,心底尋思,就算這路線再怎麼冷門,正前方的路,看起來需要一把開山刀在手上,才能突破重重阻礙。右側是很明顯的斜坡,無路可走。往左側掃視,隔着長滿樹叢、淺淺的長條形凹谷,看起來有另一條山脊在我對面,緩緩向上延伸。此時我才意識到,我應該是走得太快,遺漏掉某個該轉彎的岔路口了。

拿着手機看地圖,另一手扶着樹幹,我掉頭折返,打算循原路找尋岔路口。結果腳底一個不留神,踩到青苔蓋頂的石塊,就滑了一跤,屁股跌坐在石頭上。當下,心跳漏了好幾拍,還好右手有抓着樹幹,纔沒有一路滾到溼滑的邊坡下面去,也因爲手上有施力緩衝,下盤纔沒有頓挫扭傷,只有褲子沾了一點泥土。起身拍拍屁股,小心翼翼往回走三十公尺後,就在樹上看到了布條。

原來我經過這棵樹的時候,低着頭只注意腳邊的踩點,綠色的布條也跟周遭景物融爲一體,所以錯過了這個分支點。抵達這個小岔路口時,其實不能直行,要左轉九十度,跨過大概五公尺寬的幹溪谷後,再右轉九十度,才能接上正確的棱線路徑繼續爬坡。地圖上的等高線間隔是十公尺,完全看不出來山脊有分支,但在發現迷途的當下,站在雜亂林中往對面看,五公尺寬的凹谷宛如鴻溝,無從跨越。

回到路線正軌後,雖然山徑跟十分鐘前比起來沒什麼變化,但歷經一場虛驚之後,羊腸小徑看起來像是康莊大道,拉繩陡上也甘之如飴,沒什麼好抱怨的。

[ 五分山西峰/五分山 ]五分山西峰標高740公尺,我在山頂逛了一圈,沒找到三角點基石,也沒看到登山隊留下的標示牌。這個山頭大概是乏人問津,會來此地者,無需提示,必然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從龍門山上到五分山西峰這段兩公里的路,同向沒人超車,反向沒人交錯,今日應該只有我獨行,一人自言自語,拄着登山杖埋頭苦幹。

坐在石頭上休息,回想今天挑的這條路線,實在是有點冷門。從粗坑口路巷頭啓登,到五分山西峰頂,可能沿途交通流量不高,常常遇到懸空擋道的蜘蛛網。若是看得到蛛網,我會繞路或是壓低身子躲避。有時候蜘蛛的建設工事還在進行中,網絡尚未成形,肉眼很難察覺。常常是臉上沾了幾條黏膩之後,才發現自己用臉撞掉了交錯在空中的絲線。適逢天災,這些選址不佳的蜘蛛只好打掉重練。

我從西峰下坡的草叢鑽出,接上了熱門的五分山步道,再走不到五百公尺距離就可以到五分山。來往山客雖然不多,但都是休閒裝扮,看來是驅車直上山頂。還看到幾個阿公阿嬤帶着小孫女來散步,表示這條步道的確老少咸宜。我一身狼狽,鞋底帶着泥濘,褲子上扎着數十根鬼針草,走在寬大平坦的石板步道,像是突然掉進文明世界的原始人。,和一旁遊憩散步的山客格格不入。

這段短短的棱線沒啥遮蔽,網友多建議需注意曝曬。但今日天候不佳,山頂被一大片層積雲覆蓋着,雷達站的球體外殼,躲在雲霧中半遮面,若隱若現,鮮少露臉。五分山標高757公尺,是小百嶽第10號,三角點處被箭竹林包圍,無風景可看,應該要到雷達站門口那一側,才能拍到公路芒花美景。從附近的觀景臺,還是能看到山腳下的基隆河谷,與十分車站一帶。棱線北側,透過雲底稀疏處,可瞥見遠方的基隆市區與北海岸,還有今天的來時路,四腳亭與碇內社區。

[ 淡蘭古道中路 ]沿着五分山步道往西下山,視野很好,可以眺望遠方的雪山山脈羣峰。在經過標高550公尺的頂子寮山之後,便會接上淡蘭古道中路。淡蘭古道,是先民往來淡水廳與噶瑪蘭廳的交通要道,在古道上健行,可以享受自然生態,造訪歷史文化遺蹟,也能觀賞山海美景,被指定爲國家級綠道。古道分爲北路(官道)、中路(民道)、南路(茶道)。從頂子寮山到平溪煤礦園區這一段,屬於淡蘭古道中路第三段,長約1.6公里,高度落差約300公尺,都是平整的石頭或水泥階梯步道。

我一路向南拾級而下,陽光從枝葉間灑落,時而幽暗時而明亮,高矮林相豐富多變。今天沒注意到淡蘭古道的指標-活化石雙扇蕨,倒是看到了巨大的巢蕨、溪谷旁滿布的長葉腎蕨、冷清草聚落,還有接近登山口,溪中的壺穴景觀。光影襯着綠蔭,一旁溪水潺潺,在這樣優美的國家級綠道健行,感覺什麼煩惱憂慮都能被治癒,與這片山林的蟲魚鳥樹平靜地融合共生。

《 GPX資訊 - 碇內尖山 龍門山 五分山 淡蘭古道中路 》 《 相簿 - 2023/12/14 碇內尖山 龍門山 五分山 淡蘭古道中路 》《 Relive 路線相片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