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林草科技工作者】科技賦能“糧庫”,共繪綠色“豐”景

本文轉自:人民網-四川頻道

【致敬林草科技工作者】科技賦能“糧庫”,共繪綠色“豐”景

——四川省林科院科研團隊助力四川天府森林糧庫建設

鬱鬱蔥蔥的森林蘊藏着食物產出的巨大潛力,高水平建設“天府森林糧庫”,是新時代林草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爲彰顯林草科技工作者的貢獻與作爲,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匯聚精兵強將,組建了木本油料、木本糧食、森林蔬菜、森林藥材、林下經濟植物等多個領域的科研團隊,用悉心培育多年的科研成果託舉天府森林糧庫建設,爲四川林草“兩業並舉、雙輪驅動”發展戰略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奮力書寫“林糧”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傾力木本油料,端穩四川“油瓶子”

四大木本油料樹種——核桃、油茶、油橄欖、山桐子,以其生態與經濟雙重價值,成爲省林科院科研的焦點。這些樹種不僅能美化環境,其果實更是富含油脂,提煉出的高品質植物油在食品、醫藥、化妝品等領域大放異彩。省林科院核桃、油茶、油橄欖、山桐子4個科研團隊,致力於樹種培育、種植與加工方面研究,推動木本油料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建設‘天府森林糧庫’過程中,核桃作爲木本油料是重要抓手。”核桃團隊負責人李丕軍說。省林科院核桃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核桃種質資源收集評價、良種選育、豐產栽培、病蟲防治、技術成果轉化等研究。多年來,團隊深入四川核桃適生區,爲種植戶提供技術培訓,解決關鍵技術難題。選育的“鹽源早”成爲全省核桃主栽品種,科學回答了“鹽源早”不飽滿的真正原因,創新的核桃輕簡化高效栽培技術使畝產提高20%~40%。

油茶技術團隊通過多年連續調查及各項指標測定,選育了7個油茶良種,其中“長林3號”“長林4號”“長林53號”3個油茶良種適宜推廣生態區域的擴大,填補了川西南山地區適宜推廣油茶良種的空白,攻克了川北地區油茶適宜推廣品種不足的問題。

“科研是要問需於‘農’的,瞭解農民需要什麼,自己的工作纔有更明確的方向。”油橄欖團隊負責人杜晉城說,發現問題、針對問題、解決問題是他們的工作之道。

近年來,杜晉城和團隊針對油橄欖產業瓶頸問題,進行了種質資源評價、雜交育種、良種選育和高效栽培技術研究等工作。團隊先後篩選優異種質資源40餘份,深化了扦插繁育技術,構建了高效栽培技術體系,早實品種第3年開始投產,定植5年後單株最高產量達21.5千克,畝產最高可達700千克,達到原產地水平。

“貴州、湖北、江西等省市多次到我省考察調研山桐子產業。”山桐子團隊負責人羅建勳介紹。迄今爲止,團隊已成功收集評價了450份山桐子種質資源,篩選出15份優異種質,培育出4個優良品種,創新了山桐子油加工技術,提升了山桐子產業的技術水平。展望未來,團隊將不斷提高山桐子的產量和品質,加快良種、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推動四川乃至全國木本油料的發展。

深耕木本糧食,豐富民衆“米袋子”

華山鬆、錐慄、板栗作爲重要的木本糧食樹種,不僅在生態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果實也富含營養,是人們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針對這3個樹種,省林科院組建了3個專門的科研團隊,通過多年耕耘,顯著提升了種植和利用水平,增加了農民收入,爲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四川華山鬆集中分佈於秦巴山區、川西南山地及川西高山峽谷區。隨着華山鬆籽經濟價值的開發,華山鬆由單純的用材林樹種逐步向果用、果材兼用多用途樹種轉變。

華山松科研團隊專注於涼山彝區華山鬆籽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開發、優樹選擇和壯苗繁育以及間伐對華山鬆結實能力影響等技術研究。通過分析不同種源華山鬆的結實性狀,團隊在會東縣篩選出6個優良單株,開展華山鬆低效林改造技術研究,並建立2000餘畝的華山鬆低效林改造示範基地,成功使鬆籽產量平均每畝提高10斤左右。

錐慄被譽爲"東方珍珠",富含營養。由森林培育、林木育種、森林保護專業人員組成的錐慄研究團隊,依託林木種質資源普查等項目,開展了錐慄資源調查評價、優樹選擇、資源收集和育苗技術等研究,研究出錐慄種子處理和育苗方法,爲種苗培育和“天府森林糧庫”建設奠定了基礎。

板栗因其豐富的營養價值及耐寒耐貧瘠的特性,深受山區民衆喜愛。板栗團隊針對鄉土板栗低質低效現狀,從良種改培、土壤改良、整形修剪、配方施肥等方面開展了豐產栽培技術研究,並通過連續多年的篩選,優選出鄉土板栗單株近200株。下一步,團隊還將重點開展良種選育,並在良種選育基礎上建設種質資源收集圃,力爭在5年內收集保存100—150份川西南山地和秦巴山區優良鄉土板栗種質資源。

專注森林蔬菜,打造優質“菜籃子”

隨着生活品質的提升,素有“天然綠色食品”之稱的森林蔬菜日益受到人們青睞。多年來,省林科院專注於四川特色木本森林蔬菜——筍用竹、花椒、香椿的研究與開發,並取得一系列創新突破,不僅讓這些“藏在深閨”的山野菜從森林走上了餐桌,更將其培育成爲鄉村振興的亮點產業。

竹子年年發筍、歲歲成竹、筍材皆用。目前,川中丘陵區麻竹筍用林、盆周山地鄉土中小徑筍用林面積約400餘萬畝,產值潛力達120億元,是“天府森林糧庫”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省林科院筍用竹科研始於上世紀末退耕還林的優良筍用叢生竹引種和本世紀初的秦巴山綠色食品開發。立足四川盆周山地豐富的林下筍竹資源,竹類研究團隊持續開展退化竹林復壯、竹筍採收與留養技術以及“林+竹+菌+菜”時空配植生產技術等技術研究。省林科院竹類科研成果豐碩,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三等獎5項,承擔現代竹產業高質量發展重點縣、現代竹產業園區、現代竹產業基地等建設規劃與設計10餘項,技術推廣培訓30餘場、2000人次。

花椒研究團隊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針對花椒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難題,主要開展花椒種質資源的收集與評價、良種的選育與繁育以及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等研究工作。通過努力,團隊先後榮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成功培育出青花椒、靈山正路椒等10個良種、新品種,爲四川省花椒產業的佈局優化和品種升級提供了堅實基礎。團隊還提出豐產栽培和低產園提質增效的關鍵技術,爲花椒產業的標準化、園藝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香椿研究團隊先後開展了香椿優良資源調查、優樹選擇、苗木繁殖及良種選育等研究,收集全省優良香椿資源150餘份。通過蔬菜香椿矮化密植豐產栽培技術研究,構建了蔬菜香椿高效培育技術體系。通過蔬菜香椿乾製品加工、香椿粉加工、香椿醬、香椿茶等加工利用技術研究,爲香椿高質化利用奠定了基礎。

潛心森林藥材,升級綠色“藥鋪子”

省林科院以四川林草資源爲依託,成立了厚朴、黃柏、杜仲科研團隊。多年來,團隊深耕森林藥材科研工作,創新種植與加工技術,突破關鍵技術難題,推動了中藥材產業的綠色發展。

四川是道地藥材川樸和厚朴的核心產區,佔全國種植面積超35%。厚朴團隊致力於解決四川厚朴培育技術落後、資源利用率低、產業過剩等問題,在厚朴定向培育管理和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方面取得突破,率先提出了厚朴藥材品質等級分區理論,創新性研製厚朴專用採收設備,優化採收和發汗工藝,有效提升厚朴酚含量25%—42.8%。

川黃柏團隊針對制約國內川黃柏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在滎經縣開展川黃柏遺傳改良研究,成功選育出“川滎”川黃柏優良品種(川S-SV-PCH-003-2023),樹皮中鹽酸小檗鹼含量較現有品種提高50%以上,造林8年平均單株樹皮產量達50斤/株,採收週期由10年以上縮短至8年。建立川黃柏種苗生產基地面積200畝,推廣造林2.5萬餘畝。研發的鹽酸小檗鹼提取工藝,有效解決了目前工業化生產上廢水排放量大,環評不達標、產品收率低等問題,爲川黃柏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杜仲是我國特有的名貴中藥材樹種,也是世界上極具發展潛力的優質天然橡膠資源和木本油料樹種。杜仲研究團隊從杜仲藥用開發利用角度,開展良種選育、苗木快繁、集約栽培以及杜仲飲片加工、定向利用培育等技術研究,杜仲矮化葉用定向培育技術有效解決了杜仲資源不足和產業發展等瓶頸問題。

此外,省林科院還成立了林下食物—羊肚菌團隊,致力於羊肚菌種質資源收集、選育、高效栽培和林下種植體系建立等科研工作,服務羊肚菌種植面積合計超16萬畝。“羊肚菌高效栽培技術研究”“羊肚菌採收及烘乾技術研究”等科技成果獲中國林業產業創新獎,羊肚菌外援營養袋的發明開創了中國羊肚菌大田栽培的先河,推動了全國羊肚菌人工栽培產業的快速發展。(王意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