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中年上班族的“爽文平臺”
知乎,這個在中國互聯網世界中佔據着特殊地位的平臺,常被視爲知識的海洋和學習的殿堂。然而,它還有另一面——成爲中年上班族的“爽文平臺”。本文將帶您深入瞭解知乎背後的社會心理和用戶畫像,探索這個平臺如何成爲中年上班族情感宣泄的出口。
———— / BEGIN / ————
說來慚愧,我平時經常刷知乎,有時候一天能刷三小時。
知乎是我經常觀看但是從不發言的唯一的內容平臺。很多人至今還覺得,知乎是一個用來學習的地方(就像他們覺得B站也是用來學習的地方);但是我覺得,知乎其實是中國最大的“爽文平臺”之一。
就以我最近幾天刷到的內容爲例:
在知乎,打工人遇事不決就應該勞動仲裁。
跟上級關係不好?正面硬懟,引誘他開掉你,然後勞動仲裁。
跟同事關係不好?激化矛盾,鬧得越大越好,然後勞動仲裁。
工作環境不開心(例如食堂不好、沒有健身房)?公開大聲吐槽,搞得全公司矚目,然後勞動仲裁。
至於加班、考勤打卡、下班之後被奪命連環CALL……
這些事情當然更要果斷申請勞動仲裁。
至於勞動仲裁成功率到底有多高,會不會導致本行業HR集體拉黑你,導致你接下來一年內找不到工作,知乎大神是不管的。
爽就夠了!
在知乎,只要考上了公務員或事業編,你就可以躺平。
領導交代事情可以不幹或者磨洋工,領導要求轉崗可以不聽,甚至可以天天在家睡懶覺不去上班。
別問,問就是“體制內不能隨便開除人”,只要你死豬不怕開水燙,領導只會繞開你,絕對不會跟你作對。實在惹煩你了,還可以實名舉報領導,把本單位鬧得雞犬不寧,走的人只會是領導而不是你。
至於領導有一萬種方法讓你生不如死,體制內大部分單位做不到讓人躺平,以及組織紀律絕對不是擺設,知乎大神是不管的。
爽就夠了!
在知乎,繼承了億萬財產的富二代被視爲窮人,因爲通貨膨脹會吞噬他們的財富;月薪一萬的打工人則被視爲富人,因爲他們可以通過理財賺大錢。
別問,問就是“富不過三代”,如果你爸爸就是富人,那你已經用完你家致富名額的三分之二了;而月薪一萬的人則還有三代致富名額可用!
至於月薪一萬的人根本沒什麼像樣的理財方法可用,而富人的抗通脹能力其實也遠遠強於窮人,知乎大神是不管的。
爽就夠了!
在知乎,25萬以上的車全是智商稅,BBA是被嘲諷最多的三大品牌。
別問,問就是傳統車企日薄西山,“哪個腦子進水的人會買25萬以上的車”。
由於近年來國產造車新勢力紛紛推出高價車型,它們在知乎的口碑也連帶着一落千丈,其中部分車企已經多次被知乎大神單方面宣佈破產(或者兩年後破產預訂)。
至於25萬以上的車性能更好、體驗更舒適、負載的科技功能更多,知乎大神是不管的,問就是“華而不實”,不如閒魚上8萬買的二手車。
爽就夠了!
啊人生啊。
典型的知乎用戶:
中年人(25歲以上、50歲以下),上班族,在辦公室裡打開電腦用瀏覽器刷知乎,同時往往在回郵件以及與同事扯皮。
知乎是極少數還保持着龐大PC端流量的內容平臺之一,也是極少數工作日流量大於休息日的內容平臺之一。
至於行業分佈,早年是互聯網大廠和外企居多,現在越來越下沉了,各種各樣的企業都有一點。
知乎用戶的男性比例相當高。
怎麼看出來的?
首先,知乎對服裝和美妝行業的認知相當淺薄,甚至有高贊答案宣稱“服裝根本就不分男裝和女裝,都是品牌想出來的智商稅”——這顯然是沒搞清楚“版型”這個概念。
其次,部分知乎用戶特別熱衷於“一個男人能打多少個女人”這種話題;作爲一個直男用戶,我實在無法理解其背後的心態,只知道這種內容放到微博或小紅書等女性用戶聚集地會被噴死。
知乎用戶的學歷普遍不低,儘管經歷了多次下沉,很可能還是互聯網平臺裡面大學學歷比例最高的。其中理工科佔據絕對多數。
早些年,知乎理工男是頗爲驕傲的,認爲自己是世界前進的火車頭,對文科頗不待見。現在因爲文科專業容易考公,口碑出現重大逆轉,大部分理工科專業變成了勸退專業,真是風水輪流轉。
知乎用戶來自北方的比例較高。
怎麼看出來的?
因爲在美食話題下,南方菜系基本只有被踩的份,蘇州杭州上海乃至廣州都被打成了“美食沙漠”,東北菜、山西菜和魯菜則廣受好評。
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川菜湘菜屬於南方,在知乎口碑還不錯。
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知乎用戶來自北方以及南方內地(非沿海)省份的比例較高。
好了,現在我們得出了一份不完整的知乎典型用戶畫像:
中年男性上班族,理工科出身,往往從事技術類工種,往往居住於北方或內地省份。
補充一下,大學在讀碩士博士上知乎的比例也不低,但他們需要去實驗室點卯,與上班族的精神狀態高度類似,可以視爲同一類人。
說實話,上述用戶的收入水平比較高,在當地一般能排到前百分之二十乃至百分之十分位,在全國也不算低。較高的學歷,賦予了他們強於社會平均水平的工作環境,以及略高於一般人的視野。
可他們爲什麼如此不快樂呢?爲什麼要戾氣十足,依靠寫“爽文”、看“爽文”和跟人互懟來自我娛樂呢?
這就涉及到了一個社會心理學問題:人們快樂與否,不是取決於其實際地位,而是取決於期望值與現實的差距。如果你處在社會前百分之二十分位,但你覺得自己應該處於前百分之一,甚至指點江山、青史留名,那你就是不快樂的。典型的知乎用戶會覺得自己“屈才”了,更高的社會階層彷彿一直在向他招手,卻永遠可望不可即。這種情況下的人怎能快樂?
除此之外,人們所處的小環境也很重要。
典型的知乎用戶,可能高於自己所在城市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人,但他與這些人——農民工、廠妹、保潔、外賣騎手、無業遊民,日常要麼很少接觸,要麼根本沒有接觸。他平時相處的對象,往往是比自己地位更高的人,至少是自己得罪不起的人。
坐在CBD辦公室角落裡的小透明,即便每月工資能到賬五位數,心理上卻很難產生“我是人上人”的感覺。而衆所周知,中華文化乃至整個東亞文化的主要爽點就是“當人上人”;當不了人上人,還不如不當人。
怎麼辦呢?
我一直覺得,互聯網是當代最偉大的“減壓閥”,知乎則是上面這些人最重要的“出氣筒”。
在這裡,你可以鍵政,可以吐槽,可以編故事,可以盡情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裡。
假如老闆和同事讓你不爽,你就編“遇事不決勞動仲裁”的故事;
假如你很想躺平又不得其門而入,你就編“考公進體制躺平懟領導”的故事;
假如你看不慣富二代的花天酒地,你就編“億萬財產不如月薪一萬”的故事;
假如你捨不得買25萬以上的車,你就編“25萬以上的車都是智商稅”的故事……
又或者你編不出來,但不妨礙給這樣的故事用力點贊!
上面的故事還算是“向比自己更強的人開炮”;更多的故事則是“侵害比自己更弱的人”。
知乎首頁經常給我推“爲什麼有些老顧客吃着吃着就不來照顧生意了”,數以百計的用戶爭先恐後地描述自家樓下的餐館老闆如何得罪了自己(例如沒送自己一個小菜、麪條上蓋的肉太少),導致自己再也不去光顧,沒過多久餐館就倒閉了的故事。
還有一個熱門話題是“你因爲什麼而舉報了外賣騎手”,其中有些回答還能看,但有些只能用心理變態形容。
這些故事,無論是真是假,體現的都是“如何在比自己更弱的人身上找優越感”的精神,就像阿Q夢寐以求的不僅是消滅假洋鬼子,還包括消滅王胡和小D。
可以想象,在知乎,絕大多數富豪(資本家)都是被羣嘲的對象,但是有兩個例外;這兩個例外充分體現了知乎用戶的精神狀態和理想。
一個是劉強東,一個是王思聰。
劉強東在知乎的口碑極好,名義上是因爲京東物流送貨上門、深得大城市白領歡心,實際上是因爲知乎典型用戶把他當成了自我代入對象(Wannabe):出身貧寒,通過高考實現階級跨越,名校畢業後白手起家,直到公司上市、迎娶白富美。看着東哥的奮鬥成功史,就好像自己也成功了;看着東哥跟奶茶妹牽手逛街,就好像自己也逛街了;看着東哥在公司內部說一不二,就好像自己也說一不二了。
相比之下,其他互聯網企業家的身份背景、性格、成長路徑,與知乎典型用戶相差的都比較遠,所以難以代入。
王思聰則代表了知乎典型用戶理想中的“富哥們形象”。
知乎有個熱門問題“現實生活中的王思聰是什麼樣的人”,至少上萬人自稱在現實中認識他,上千人自稱跟他在工體夜店的包廂裡喝過酒,上百人自稱能夠跟他稱兄道弟。
一般的超級富二代,離知乎用戶太遙遠了,只會令大家產生仇恨情緒;王思聰則是看得見摸得着、愛出洋相、能讓人幻想交朋友的。這就跟很多網友把CCTV-6叫“六公主”一樣,與一個高高在上的對象故作親暱,以此滿足“咱們都是一家人”“我也是上流社會一分子”的心理。
看到這裡,有人肯定會問:“既然如此,你平時還刷知乎幹嘛?這不是浪費時間嗎?”
恰恰相反!
正因爲知乎扮演了中年上班族“出氣筒”的作用,它才格外有研究價值。
微信朋友圈、小紅書、(某種程度上的)微博,代表了中文社交媒體光鮮亮麗的一面;像知乎那樣集中表現不那麼光鮮亮麗的一面的平臺,越來越少了。即使是同一個用戶,在朋友圈或小紅書的表現,與在知乎的表現可能大相徑庭——哪個才代表他的真實想法呢?兩個加起來纔是!或許後者的代表性還更高一點。
需要強調的是,在觀看知乎這樣的平臺的內容時,我們不能按照字面意義去理解,而要從字縫裡讀出字來;這應該是一項基本功。
例如,當知乎用戶聲稱“25萬以上的車都是智商稅”的時候,我們應該理解,這並不意味着他們真的看不上:一個人爲什麼要洋洋灑灑寫幾千字,引經據典地評價自己看不上的東西呢?這實際意味着他們“想要,但沒錢/下不了決心(或沒有掌握家庭財權)”。
又例如,當他們聲稱自己只玩主機遊戲和Steam、從來不碰垃圾手遊時,這也不意味着他們真的不在手機上玩遊戲:一個從不玩手遊的人怎麼會對“垃圾手遊”如數家珍呢?這實際意味着手遊過於流行,難以從其中尋找優越感,遠遠不如Steam和主機遊戲更能凸顯卓爾不羣的人設。
這種理解方法看起來很玄,其實只要熟悉了就很容易,對於從小做慣了閱讀理解題的人而言根本不是難事。
附帶說一句,知乎還有一個重要“優點”:幾乎沒有專業化的KOL。
早年知乎也曾經是KOL的溫牀,可惜由於賺錢前景太弱,當年的知乎大神們要麼退圈了,要麼去了其他平臺。現在還堅守的知乎大神,絕大多數是爲愛發電(也有些是閒得無聊),或者憑藉慣性維持前進。
這就意味着知乎上的觀點帶有強烈的真實性——不是更符合現實的“真實”,而是更符合作者的“真實想法”。因爲但凡專業化的KOL,總歸要樹立人設、迎合主流價值觀、留下商業化空間;專業化KOL的存在,還會不可避免地擠壓普通用戶的發聲空間。
微博和抖音的“專業化”都比較徹底,小紅書最近幾年也飛速“專業化”;只有知乎不但沒有跟上,反而出現了“去專業化”的苗頭。
這顯然不是知乎官方刻意爲之,但這個趨勢在客觀上已經難以扭轉。
所以我們才能在知乎上欣賞到那麼多的“爽文”,以及爽文背後的人間百態。
B站是到處“18歲已覺醒”,微博是到處“你知道我哥哥多努力嗎”,小紅書是到處“985畢業大廠離職”;早年知乎曾經到處“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不過隨着時間推移,那羣“剛下飛機”的人都消失在機場到達廳的廁所裡了。留下的是中年上班族對現實的憤懣,對理想的渴望,以及理想與現實的劇烈落差所產生的戾氣。
這就是對真實世界的寫照!
馬克思曾說,他從巴爾扎克的小說裡,學習到了很多關於現實社會的知識;我則要說,每天刷半小時知乎,對中國社會的瞭解相當於讀了很多書。
當然,從商業化角度看,這是致命傷。所以我從不看好知乎的廣告商業化(賣“鹽選”或許還稍微好一些),也沒有買過它的股票。
不妨更進一步說:凡是能讓我們更清晰地觀看到世相百態的平臺,商業化都不會太好。
因爲正如張愛玲所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長滿了蝨子”,頭腦正常的廣告主只會對“華美的袍子”進行投放,而不會對“長滿了蝨子”有任何興趣。可是高明的社會研究者可以通過袍子上的蝨子,得出十分紮實的研究結論。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把知乎和起點、晉江視爲類似的內容平臺:後兩者寫的是長篇爽文,前者寫的是短篇爽文;後者強調爽文的虛構性,前者則強調爽文的現實性(或曰亦幻亦真);後者以年輕人、或者從年輕時就養成了網文閱讀習慣的人爲主力用戶,前者則以中年上班族爲主力用戶。
從這個角度一看,知乎賣“鹽選”還真是個正確的選擇,可能也是它在長期唯一靠譜的商業化增長途徑。
對了,如果有讀者想跟我一樣,通過日常刷知乎去研究當代社會,那麼請務必記住一點:迴避知乎上的所有關於商業、投資和科技產業的研究分析,無論其篇幅多長、看起來多麼有料。
我日常也經常刷到這樣的分析,並出於好奇閱讀過不少,事實證明它們絕大部分毫無價值。
沒有必要在毫無價值的東西上浪費時間。
作者:互聯網怪盜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來源微信公衆號:互聯網怪盜團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於 CC0 協議
品牌推廣| 內容撰寫|廣告投放|培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