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暴力醫療場域最常見 暴力事件年增3成
根據調查,有高達13%民衆過往一年遭受過職場暴力,其中又以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受訪者較其他行業易遭遇職場暴力。本報資料照片
根據調查,有高達13%民衆過往一年遭受過職場暴力,其中依照類型分成「言語暴力」、「心理暴力」、 「肢體暴力」、「性騷擾」。臺北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教授陳叡瑜指出,若以行業別來分,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受訪者較其他行業易遭遇職場暴力,比例高達33%,特別是遭到「言語暴力」和「心理暴力」的佔比分別爲 29.4%、17.8%,皆高於其他行業。
陳叡瑜說,肢體暴力最爲明顯,但其實心理、言語等仍會發生,另社會的關注度對性平議題已經提高,對性騷擾的容忍度也大幅降低。依據型態,職場暴力分成「外部暴力」和「內部暴力」,實際走訪醫院調查發現,外部暴力的發生率確實偏高,如急診室會因等待時間過長引發病患不滿或責備醫護人員的情況。
針對外部暴力,陳叡瑜說,根據瞭解,醫療機構外部暴力已有許多應對與預防措施,包含急診檢傷分類制度按照優先順序排列,同時針對相關人員進行教育訓練。許多醫院已實施相關措施,如設置緊急按鈕,希望對暴力零容忍政策。
內部暴力則以言語和心理暴力爲主,內部暴力多數發生在上下級或資深對資淺的關係中,要改善推動改善工作環境相對困難。雖然《職業安全衛生法》要求機構制定預防計劃,但部分職場的執行情況仍不理想,勞動檢查時應多關注是否落實。
陳叡瑜建議,要解決內部的職場暴力仍應該回到職場營造,如對同事一句「你怎麼這麼白癡」可能也會被誤會言語暴力,應該直接說清楚要怎麼做。不論新進人員還是資深人員都應該培養敏感度,逐步建立更友善的工作環境。
根據衛福部統計,醫療暴力事件通報增加,2022年有260件,到2023年卻新增到331件,增幅達3成;經通報司法調查遭判有期徒刑的案件也同步增長,從2022年的11件成長到2023年的34件。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數字雖然成長但自己正向看待,因爲比起在網路上投訴、爆料,醫事人員善用通報管道,官方更有掌握;若報案後,進入到司法程序,依規定會於3個月內會處理,鼓勵醫事人員勇敢申訴。
衛福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執行長林慶豐表示,以部立醫院爲例,第一線只要通報會組成專案小組,組成包含律師、社工等專家學者,調查過程會保護當事人,若是調查屬實後會依照輕症程度處分,如調職、賠款,甚至司法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