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更優化水資源營管

聯合報頭版「水情緊,超越百年大旱」,指石門水庫蓄水率剩百分之廿四,全臺有十四座水庫蓄水量不足四成。但水利署水情燈號,除了從桃園到臺中是「提醒」的綠燈外,其餘都是正常。同時,氣象署對全臺九縣市發出大雨特報,也包括了桃園到臺中,則水利單位該防汛或抗旱?

雖說水利機關一手防汛、一手抗旱並不罕見,但通常其範圍並不重疊,上述資訊因而顯得衝突與詭異。水利署研判三個月內供水無虞,但竹科焦慮、農民哀怨也是未雨綢繆。或許「縱容圈地建廠」說出了政府爲推動電子科技業設廠,造成部分用水緊張,但從另一方面看,水資源的營管應更優化。

爲增加供水,水利單位多管齊下,開發伏流水、修法讓工業大戶使用再生水、建設海淡廠、執行珍珠串計劃加強調度能力等,這些都是正確而必要的,但仍有不足,甚至資源有往伏流水、調度計劃傾斜的現象。

伏流水是整個水循環的一部分,抽取使用一定會影響下游地面水或地下水,不能當做是「多出來」的水源。調度計劃對局部乾旱是經濟有效的措施;新竹缺水從桃園調度、石門不足從翡翠輸水。但若氣候變異,春雨少、梅雨缺、颱風不來,則將造成大範圍乾旱,調度有其範圍與極限。

再生水與海淡水是較穩定的水源,但都耗能而成本高。若考慮碳排,將來再生水與海淡水都要使用綠能,若不要核能則成本更高,因此增加蓄水空間及減少蓄水損失的工程都要再加強。增加蓄水空間可考慮人工湖、河口堰、加高水庫壩高、水庫清淤等;減少蓄水損失方面過去較少執行,可從水庫止漏、減少蒸發着手,更優化水庫營管。

目前水情不能掉以輕心,梅雨預報是「正常偏少」,若颱風屆時又不來,三個月後眼看水車街上跑,可能就不只是抗旱演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