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有數了③:爲何新增養老牀位在遞減?
2025年《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新增3000張養老牀位、改建3000張認知障礙照護牀位……這些是今年上海養老領域的發力點,但看看新聞Knews記者意外發現,上海新增養老牀位的數字已經連續兩年下降了。
記者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副處長李蘇晉處瞭解到,新增的養老牀位指的是機構養老牀位,從過去每年5000張放緩到去年的4000再到今年的3000張,更多考慮的是服務功能的強化,提升服務品質。
事實上,上海是中國最早進入老齡化、且老齡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也正因此,從1998年起,上海已連續27年將養老牀位建設納入爲民辦實事項目,改建認知障礙照護牀位也連續6年被列入。先滿足總量需求,再優化牀位功能,這是上海養老工作的重要思路。如今,養老牀位的可及性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在去年底召開的市委全會上,市民政局負責人就透露,2025年上海爲民辦實事項目,將把新增4000張家庭照護牀位列入其中。
何爲家庭照護牀位呢?形象理解,即把專業養老服務從“堂食”變成“外賣”。居民可以申請把養老服務機構的照護服務,延伸到老人家中,從而實現老年人“養老不離家”的心願。
上海從2019年底就開始了家庭照護牀位試點建設工作,爲了更多瞭解“家牀”的實際落地情況,記者走訪了家住靜安區的程本道夫婦,去年他們向區內的和養老年福利院購買了專業照護服務包,福利院常年派出兩位護理員上門,一位負責幫老人“買汰燒”,另一位負責定期監測老人的健康。
相較於失能老人必須達到一定等級才能申請的“長護險”,家牀顯然更具普惠性,老年人只要有意願都能向社區申請。而且因爲有專業養老機構作支撐,這些機構還能派出一支團隊,爲老人提供更個性化的照護。
“有沒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沒有了,都挺好。”這是程本道夫婦與和養老年福利院的醫生日常的對話,醫生告訴記者,日常他們負責老人血壓藥的用量調節,如果涉及到複雜的病情,會和臨汾社衛中心,老人的定向家庭醫生聯繫會診。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靜安區首創的就醫新模式“五牀聯動”,讓老人可以安心在家養老,也是“家牀”背後的後援力量保障。
記者走訪了上海市靜安區臨汾街道社區醫院,醫務科科長黑子明告訴記者, “五牀聯動"即把家庭照護牀位、養老機構牀位、家庭病牀、醫療病牀(區內一級、二級醫院的治療病牀)和安寧療護病牀(臨終關懷病牀)不同牀位、不同機構之間的壁壘打破,通過綠色通道,減少居民和家屬的不必要的部分往返。比如之前一位老人突發疾病,作爲簽約了“五牀聯動”的居民,他直接入住了中心的急診,並且他獲得了包括“優先檢查”“優先治療”“優先住院”的“三優先”服務,在牀位聯動下,讓18:00不舒服的老人,在20:00時已經住進了醫院。
一個個首創之舉,盡顯上海多元化的養老格局。而如何讓“養老”向“享老”縱深?上海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分別發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見。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金纓建議可以嘗試培養家庭成員和社區裡面的一些志願者,包括物業人員、社會類的人員獲得護理員的資格,來充實現有的護理員的隊伍。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金之福養老服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兵也表示可以嘗試更多開放老年人試住養老院的項目,讓老年人打消對養老機構的顧慮。
面對代表和委員的期待,上海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副處長李蘇晉也表示,上海老年人可能會在精神文化類的服務上提出更高要求,從簡單的供給上面來說呢,服務的數量資源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我們全社會各行各業,甚至包括各年齡層次共建。
給老人提供更多“情緒價值”,繪就“老有頤養”的幸福圖景,上海,未來可期!
看看新聞記者: 聞倩鈺 屠佳運
編輯: 聞倩鈺
視頻編輯: 聞倩鈺
美術編輯: 袁一 倪璇
攝像: 屠佳運
通訊員: 聞倩鈺
責編: 沈姝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