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選入學採計學測科目「5選4」 學生被看見的機會增加了

'

▲甄選委員會日前在網站公告學測第一階段篩選結果,通過篩選的考生需參加第二階段甄試。。(圖/記者李毓康攝)

文/大學聯會公共事務經理徐菁穗

過去學測5科必考,單科不得爲0分,傳統社會學生得花時間去讀較不擅長的自然科,傳統自然組也得硬着頭皮準備社會考科。今年大學甄選入學計學科目調降爲五選四,學生可以選擇比較適配的校系學校選到較適合的學生,所以「個人申請」入學第一階段篩選結果公告,報名人數創5年新高,通過篩選的人數、人次較往年高,連帶同分參酌後增加甄試人數(超篩)也提高。

適性」是「個人申請」設計理念的最大的前提,降低分數影響,希望學系看到學生不同人格特質,不用同一把尺來決定學生。

別把二階當成一階的延伸

既然走「多元選才」制度,朝非傳統紙筆機器人式的考試方向選才,學測成績不是唯一的依據,第二階段甄試也不是第一階段的延伸。

當學生跨過學測成績門檻後,第二階段纔是大學校系挑選適合就讀這個科系的學生,不是第一階段分數一較高下的延伸,兩個階段設計各有目的

考招制度,不只服務學測成績最頂端的學生,仍有爲數不少的學生是屬於偏才型,過去面對5科必考的「通才」的考試,掩蓋了偏才學生的優勢,考招制度不能只是看分數,要從整套制度來通盤考量學生會樂見自己被「看見的機會增加」。

▲招聯會認爲,「適性」是「個人申請」設計理念的最大的前提,降低分數的影響,希望學系看到學生不同人格特質,不用同一把尺來決定學生。(圖/記者胡順惠攝)

志趣的鑑別度比分數更重要

一階篩選結果公告後,出現所謂五選四導致降低鑑別度不利高分羣的學生,但是,大家可否要思考,所謂的鑑別度,到底要鑑別分數還是志趣?如果,在意的是學生的志趣是否能適性選填志願,當學生跨過學系設定的學科成績篩選門檻後,是否更應該重視學生的志趣,斟酌學生與學系之間是否「速配」?

以前沒有機會的學生,今年多了被學系看到的機會,就學生而言,以前不敢選填的學系現在有可能放膽填,各校系纔會篩進來人變多,讓大學與高中生之間,有更多「看見」與「被看見」的機會幫助學生能更適性的選擇未來的方向之際,整個社會是否也該思考所有高分優勢的學生,志願執着在極少數熱門校系,真的都是志趣相投嗎?